一、原料及物料管控
(一)原料驗收
資質審查:
嚴格查驗每批進廠原料的供應商資質文件,包括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明等,確保原料來源合法合規。
外觀檢查:
對原料的色澤、氣味、形狀、質地等外觀特征進行細致檢查。如肉類原料應色澤正常、無異味、肉質有彈性;果蔬原料應新鮮飽滿、無腐爛變質跡象。
任何外觀異常的原料不得接收。
規格驗證:
核對原料的規格、等級是否與采購合同一致,如面粉的粗細度、食用油的酸價等關鍵指標必須符合要求。
抽樣檢驗:
依據企業內部標準及相關國家標準,對原料進行抽樣,送實驗室進行微生物指標(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等)、理化指標(如水分、蛋白質、脂肪含量等)檢測。
只有檢測合格的原料方可進入生產車間。
(二)物料儲存管理
分類存放:
原料、半成品、包裝材料等物料應分區存放,并有清晰標識。
不同批次的物料也需分開存放,遵循先進先出原則,防止物料積壓過期。
環境控制:
倉庫的溫度、濕度應符合物料儲存要求。例如,干貨原料一般儲存在干燥通風、溫度15-25℃、濕度50%-70%的環境;冷藏原料需在0-4℃的冷庫儲存;冷凍原料則要保持在-18℃以下。
品控人員需定期檢查溫濕度記錄,確保環境條件達標。
防護措施:
物料存放應離墻、離地一定距離(一般離墻30cm、離地 10cm),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和墻壁,防止受潮、霉變及蟲害污染。
包裝破損的物料應及時隔離并評估處理,嚴禁使用有質量問題的物料。
二、生產過程監控
(一)工藝執行監督
關鍵控制點監測:
依據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明確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CCP),如殺菌溫度和時間、配料比例、油炸時間和油溫等。
品控人員需定時檢查CCP的參數執行情況,如實填寫監控記錄,確保生產工藝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程序(SOP)執行。
生產流程巡查:
定時巡查生產流水線,檢查各生產環節的操作是否規范。例如,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切配尺寸是否符合要求、攪拌是否均勻、灌裝是否定量準確等。
對于違規操作,應立即制止并要求操作人員整改。
半成品檢驗:
在生產過程中對半成品進行抽樣檢驗,檢測項目根據產品特性而定,如半成品的口感、色澤、pH值、水分活度等。
只有半成品檢驗合格,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防止不合格半成品流入最終產品。
(二)添加劑使用管理
使用合規性檢查:
確保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的規定,嚴禁超范圍、超劑量使用添加劑。
品控人員需檢查添加劑的采購憑證、使用記錄,核對添加劑的種類、使用量與生產配方是否一致。
稱量與添加監督:
監督添加劑的稱量過程,要求操作人員使用精度符合要求的稱量設備,確保稱量準確。
添加劑的添加應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方式進行,防止因添加不當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三、人員衛生與操作規范監督
(一)人員健康管理
健康證查驗:
定期檢查車間生產人員的健康證,確保所有人員持有效健康證上崗。
新入職員工必須在取得健康證后才能安排進入車間工作。
日常健康檢查:
每天上班前,品控人員協同車間管理人員對生產人員進行健康檢查,觀察員工是否有發熱、咳嗽、腹瀉、皮膚傷口或感染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病癥。
如有異常,及時安排員工就醫并調整工作崗位,嚴禁帶病上崗。
(二)人員衛生操作監督
個人衛生要求:
監督生產人員遵守個人衛生規范,進入車間前必須穿戴整潔的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和工作鞋,工作服應定期清洗消毒。
頭發不得外露,手部保持清潔,勤洗手并按規定進行手部消毒。
嚴禁在車間內飲食、吸煙、隨地吐痰等行為。
操作規范培訓與監督:
定期組織生產人員進行操作規范培訓,強化員工對正確操作流程和衛生要求的認知。
在生產過程中,品控人員隨時檢查員工的操作是否符合規范,如物料搬運過程中是否避免交叉污染、設備操作是否符合安全及衛生標準等,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及時糾正并記錄,作為員工績效考核的依據。
四、設備及工器具管理
(一)設備清潔與維護監督
日常清潔檢查:
檢查生產設備的日常清潔情況,確保設備表面無污垢、物料殘留。
生產結束后,設備應及時進行清潔,必要時進行拆卸清洗,重點部位如管道、閥門、攪拌器等要確保清洗干凈。
品控人員可通過感官檢查及涂抹測試等方法,驗證設備清潔效果。
定期維護跟蹤:
跟進設備的定期維護計劃執行情況,檢查維護記錄。
設備維護包括設備的潤滑、校準、易損件更換等。
維護后的設備需經過調試和性能驗證,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確保設備運行穩定,不影響產品質量。
設備故障處理監督:
當設備出現故障時,品控人員要監督維修過程,確保維修人員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污染食品或食品接觸面。
維修后,對受影響的產品進行評估,決定是否放行或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二)工器具管理
工器具清潔消毒:
檢查車間使用的工器具(如刀具、案板、容器、推車等)的清潔消毒情況。
工器具應在使用前后進行清洗消毒,不同用途的工器具應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消毒后的工器具應存放在專用的清潔區域,保持干燥,防止二次污染。
工器具材質與標識檢查:
確保工器具的材質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無毒、無味、耐腐蝕。
對工器具進行標識管理,明確其使用范圍和清潔狀態,防止混用。
定期檢查工器具的損壞情況,及時更換有破損、變形等問題的工器具,避免因工器具問題影響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五、車間環境衛生控制
(一)車間清潔衛生檢查
日常清潔巡查:
每天對車間的地面、墻壁、天花板、門窗等進行巡查,檢查是否有灰塵、污垢、蜘蛛網等。
車間地面應保持清潔干燥,無積水、無物料灑落,每天生產結束后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
墻壁、天花板應定期清潔,防止積塵和霉菌滋生。
清潔消毒效果驗證:
定期對車間的清潔消毒效果進行驗證,可采用微生物采樣檢測的方法,檢測車間環境中的菌落總數、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標,確保環境微生物符合企業內部標準及相關衛生要求。
對于清潔消毒效果不達標的區域,督促車間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整改措施。
(二)蟲害控制監督
防蟲防鼠設施檢查:
檢查車間的防蟲防鼠設施是否完好,如紗門、紗窗、風幕機、擋鼠板等。
這些設施應正常運行,定期維護和清理,確保其防蟲防鼠效果。
蟲害監測與處理:
監督車間的蟲害監測工作,查看捕蟲燈、鼠籠等監測設備的使用情況和記錄。
如發現蟲害跡象,應及時通知專業的蟲害控制人員進行處理,分析蟲害產生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蟲害對食品造成污染。
六、產品檢驗與放行
(一)成品檢驗
抽樣計劃執行:
按照既定的成品抽樣計劃,對生產完成的產品進行抽樣。
抽樣應具有代表性,涵蓋不同批次、不同生產線的產品。
抽樣數量和方法需符合相關標準及企業內部規定。
檢驗項目實施:
將抽取的樣品送實驗室進行全面檢驗,檢驗項目包括感官指標(如外觀、色澤、氣味、滋味、組織狀態等)、理化指標(如凈含量、營養成分、重金屬含量等)、微生物指標(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等)以及其他特定的質量指標。
品控人員需跟進檢驗進度,確保檢驗數據準確可靠。
(二)產品放行管理
檢驗結果審核:
審核實驗室出具的成品檢驗報告,確認產品各項指標是否符合企業標準及相關國家標準。
只有檢驗合格的產品,才能簽發產品放行單。
不合格品處理監督:
對于檢驗不合格的產品,品控人員需監督車間按照不合格品管理制度進行處理。
根據不合格的嚴重程度,采取返工、降級、報廢等不同處理方式,并對處理過程進行記錄和跟蹤,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場。
七、文件記錄管理
(一)記錄填寫監督
完整性檢查:
檢查車間現場各類記錄的填寫情況,包括原料驗收記錄、生產過程監控記錄、設備維護記錄、人員健康檢查記錄、產品檢驗記錄等。
確保記錄內容完整,涵蓋所有關鍵信息,不得有漏填、錯填現象。
真實性審核:
審核記錄的真實性,防止虛假記錄。
記錄應如實反映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記錄時間與實際操作時間應相符。
品控人員可通過現場核對、追溯相關操作等方式,驗證記錄的真實性。
(二)記錄保存與管理
歸檔要求:
指導車間人員按照規定將各類記錄進行分類歸檔,保存期限應符合相關法規及企業內部要求。
一般情況下,食品生產相關記錄應保存至產品保質期滿后六個月;
沒有明確保質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記錄查閱與追溯:
建立記錄查閱制度,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快速查閱相關記錄。
當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或面臨監管部門檢查時,能夠通過記錄追溯產品的生產過程、原料來源、人員操作等信息,為問題分析和整改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