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Supplier Life-Cycle Management,SLM)的概念源于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到產品淘汰報廢的全部生命歷程)。
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就是從供應商的開發、供應商的認證引入、供應商的績效評估和風險管理到供應商廢止的全部過程。
實施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建立標準化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通過標準化的流程和管理方法,可以對供應商進行有效地分層分類,使企業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關鍵核心供應商身上。
下面是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四個階段的關鍵任務:
階段一:供應商開發認證和引入
1、通過對采購需求的理解,進行詳細的采購市場分析;
2、根據企業的標準尋找和篩選合適的供應商資源;
3、根據行業和企業標準對新供應商進行評估和測試;
4、引入合格的供應商并建立完整的供應商檔案。
階段二:供應商和物料的分類管理
1、對現有和潛在供應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首選供應商、備選供應商、潛在供應商和即將(已)廢止供應商;
2、對供應商實施統一、客觀、公正的分類標準,根據采購金額、物料重要程度、物料風險程度等將供應商分為戰略供應商、瓶頸供應商、杠桿供應商和普通供應商;
3、充分了解供應商的優勢和劣勢,將資源集中在戰略和重要的物料和供應商身上。
階段三:供應商的績效管理和改進
1、通過供應商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發現并應對供應鏈薄弱環節,以及獎勵供應鏈中績效優秀的供應商;
2、應用供應商平衡計分卡(SBSC)跟蹤管理供應商對采購合同條款的履行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合同合規管理;
3、通過供應商關鍵業績指標,打造一套評估供應商能力的機制,對供應商進行關鍵詞錨定,為未來的采購決策提供依據;
4、實施持續改進計劃,對供應商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實現成本節約、質量提高、增加靈活性、提高交付及時率等。
階段四:供應商的風險管理和供應商廢止
1、通過對關鍵指標的監控,對供應商風險進行預警式管理,讓企業能夠及時了解潛在的供應中斷風險、質量問題、價格波動等;
2、通過對潛在問題進行風險評級和預警來避免供應中斷;
3、通過制定有效的糾正措施和備選行動計劃,來降低破壞性事件造成的影響;
4、對風險發生概率高、可能性大和整體風險指數高的供應商實施風險應急措施和退出機制;
5、對廢止供應商,及時啟用備選供應商或引入新供應商以滿足企業最低要求。
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SLM)是一個模塊化、標準化、可擴展且具有高度可復制性和可靠性的解決方案,應該建立在企業戰略的基礎之上,以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優化供應鏈、保持供應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采購總成本和供應鏈風險為目標,不僅僅是只關注采購成本降低,而要全面地滿足企業的供應商管理和供應鏈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