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年3·15晚會第一個就曝光了食品安全事件,記者探訪了安徽某食品有限公司,倉庫里堆放著數十噸散發著“泰國茉莉香米”香味的“泰國茉莉香米”,其實這些大米和泰國大米沒有任何關系,這些工廠的大米都是當地的,為了達到泰國香米的香味,比如茉莉味香米,只要往大米里滴幾滴茉莉味香精,有的大米包裝上居然還寫著原產地泰國,并且這些香精廠商也沒有生產資質。
此事件中企業涉及虛假宣傳、違法添加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無證生產等違法行為,若這種“泰國香米”流入食品鏈中,對于下游零售商、超市等企業來說就是受到了食品欺詐。
下面食品伙伴網就和大家一起,淺談一下食品欺詐的問題。
二、食品欺詐的概念
食品欺詐的概念已經出現很長時間了,食品欺詐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通過增加產品的表觀價值或降低其生產成本對產品或原材料進行欺詐性或蓄意替換、稀釋或摻假,或者對產品或原材料進行誤傳。
食品欺詐在全世界各國都是令人頭疼問題,像2013年在歐洲出現的馬肉風波,歐洲十幾個國家牛肉漢堡出現了馬肉的成分;美國市場上一直有用低價值魚冒充高價值魚的問題。
很多食品欺詐事件,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伴隨著巨大的食品安全危害后果。所以說作為供應鏈下游企業端,我們要足夠重視食品欺詐問題,制定完善的措施防范食品欺詐。
三、食品欺詐的分析
首先我們要對食品欺詐進行分析,根據已經發生的食品欺詐事件,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稀釋:
將價值較低液體加入價值高液體的過程,例如:用可能有毒的茶樹油稀釋橄欖油。
2.替換:
用價值較低產品完全或部分替代價值高產品的過程,例如:水解牛皮蛋白添加到牛奶中。
3.掩蓋:
隱藏低質量食品成分或產品的過程。例如:給水果使用有害食用色素,以掩蓋缺陷。
4.未經批準的強化:
向食品中添加未知和未申報物質以提高其質量屬性的過程。例如: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質值。
5.虛假的宣傳:
在包裝上故意貼錯誤的標簽,例如:特定來源或原產地、養殖品種聲明、轉基因生物 GMO狀態等。
6.偽造:
抄襲食品的品牌、配方、包裝創意等以謀取利益的過程。
四、食品欺詐的防范
隨著食品欺詐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就將食品欺詐作為關注的一方面,同時受到GFSI認可的國際標準,像:BRC、IFS、FSSC 22000等也都增加了食品欺詐防范的要求,總體來說食品欺詐的防范措施如下:
1.由多人組成的食品防范小組,負責產品欺詐規避方案的建立、執行和評審,小組成員可包括生產人員、品質人員、采購人員和外部技術專家等。
2.應對所有的食品原材料進行系統的脆弱性評估,以評定欺詐的潛在風險。應考慮:
(1)經濟脆弱性(欺詐的經濟吸引力如何)
(2)歷史數據(是否發生過)
(3)可檢測性(例如是否容易通過常規篩查檢測出)
(4)接觸供應鏈中的原料、包裝材料和成品的程度
(5)與供應商的關系(例如長期合作或現場采購)
(6)通過某單獨行業針對欺詐的特定控制系統進行認證
(7)供應鏈的復雜性(例如長度、源頭和產品加工/生產的產地)。
3.確定并選擇重大脆弱點,同時要“從罪犯的角度思考”,制定適當控制措施,例如:可以探索新型的檢測辨別方法,增強與供應商的關系,減少供應鏈的長度等。
4.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及市場形勢,每年對脆弱性進行評估,例如應考慮原材料的改變或原料供應商的替換,新欺詐風險點的出現,涉及到原材料真實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出現等情況對脆弱性的影響。
五、結語
以上就是食品伙伴網針對今年3·15晚會“泰國香米”事件,對食品欺詐相關知識的梳理、闡述,若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指正。
食品伙伴網也開發了食品欺詐數據庫,可以更好的提供欺詐歷史數據支持,歡迎使用。同時,若您需要供應商審核、認證咨詢、質量提升相關咨詢指導,可以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