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微生物學名詞庫 » 正文

    病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5-11-19
    一類體積極孝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一種核酸(DNARNA)組成的、在專性活細胞中寄生的微生物。比細菌小得多。直徑在2040納米之間。大的如痘病毒,大小為200×250-350納米,與小的細菌相近;小的如口啼疫病毒,直徑只有22納米,與血紅蛋白分子相仿。多數病毒須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寄生于動物細胞的病毒多為球形、卵圓形或磚形;寄生于植物細胞的病毒多呈桿狀或絲狀;寄生于細菌的病毒多為蝌蚪狀。所有病毒都有一個由一種核酸組成的內芯和一個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某些病毒(如痘病毒)在其被膜中尚含有脂類和多糖。病毒無獨立的代謝系統,只能依靠特定宿主活細胞的酶系統和原料合成核酸和蛋白質,并組裝成新的病毒粒子。離開了特定的宿主活細胞,病毒就不能表現出任何的生命現象。通常根據宿主細胞的不同,將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噬菌體)三大類。近年又根據所含核酸的類型(DNA雙、單鏈和RNA雙、單鏈),將病毒分為443屬、組,其中雙鏈DNA病毒分為11個屬、組;單鏈DNA病毒分為3個屬組;雙鏈RNA病毒分為2個屬、組;單鏈RNA病毒分為27個屬、組。有的病毒對宿主無致病作用(如呼腸弧病毒);不少病毒能使人體及動、植物致病(如麻疹、傳染性肝炎、雞瘟、口蹄疫、煙草花葉病、水稻矮縮病等);有些病毒可用于防治害蟲和病原菌。1969年以來,還發現了一類體積更小、危害植物的裸露RNA致病因子,稱為類病毒(vi-roid),如馬鈴薯纖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就是由一種類病毒引起的。關于病毒的起源,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病毒是由細胞的核酸片段經過長期進化、獲得了對宿主細胞的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而成;另一種認為病毒是由較復雜的寄生生物逐漸退化而成,但至今尚未發現介于病毒和細胞寄生物之間的中間體。

     
    • 下一篇:暫無
    • 上一篇:暫無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03 second(s), 395 queries, Memory 1.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