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關注食品安全,探討食品技術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地震知識專題 » 正文

    中國地震構造的分區特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5-16
    核心提示:中國大陸處于兩個全球性活動地震帶之間,地震構造變得十分復雜。根據地震和構造的差異性,可將中國劃分為此個地震構造區: 臺灣9.21地震地表裂縫 (1)臺灣地震構造區。包括臺灣省及其鄰近海域,是中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該區地震的發生與太平洋弧構造、臺灣島及周

       中國大陸處于兩個全球性活動地震帶之間,地震構造變得十分復雜。根據地震和構造的差異性,可將中國劃分為此個地震構造區:

     

    臺灣9.21地震地表裂縫

     

    (1)臺灣地震構造區。包括臺灣省及其鄰近海域,是中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該區地震的發生與太平洋弧構造、臺灣島及周圍的活動構造(包括火山弧、山間拗陷、新生代褶皺帶西部邊緣拗陷)運動有關。地震斷層呈北北東向,為逆-左旋走滑性質。

    (2)青藏高原構造區。范圍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和川滇高原的西部,是中國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新生代以來強烈隆起,構成世界上最雄偉的高原,也是中國地殼厚度最大的地區。地震多集中于北西-東西-北北西弧形展布的斷裂系以及北東向、南北向的斷裂上。

    (3)新疆地震構造區。是中國強震多發區之一。地震發生與巨大大的新生代擠壓型盆地及其間的造山帶運動有關。最大的準噶爾和塔里木盆地內部較穩定,很少地震發生。其間的天山、阿爾泰山強烈隆起,地震多發生在山區與平原區交界處。地震斷層呈東西或北西走向,北西及北北西走向者多以擠壓兼右走滑為主。

    (4)華北地震構造區。是中國地震構造研究最細的地區。新第三紀以來構造運動非常強烈。深部構造表現為地殼拉薄和上地幔隆起,還發現有局部殼內低速層存在;淺部則表現為裂谷和地塹盆地的形成以及斷裂的新活動。構造線以北北東為主,北西向次之。

     

    考察郯廬斷裂帶

     

    (5)東北地震構造區。新生代以來構造運動較弱,是中國地震活動最弱的地區。中、小地震常發生在新活動的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上。該區東北邊緣琿一帶為深震區,最大震源深度達590公里。從板塊構造觀點看,它是西太平洋俯沖帶的一部分。

    (6)華南地震構造區。新生代構造整體比較穩定,構造運動幅度和地震強度都較小,只有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一帶較為強烈。構造線和地震斷層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發生在該區的中國最大水庫地震--新豐江水庫地震,為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寶貴資料。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9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