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關注食品安全,探討食品技術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馬鈴薯專題 » 正文

    冬種的馬鈴薯頂葉縮卷的原因及防治辦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2-19
    核心提示:選用良種。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的早熟品種。 一、切塊催芽。 催芽播種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可使馬鈴薯苗齊、苗全、苗壯,提高產量。催芽在播種前15~20天進行,一般每公斤種薯可切50塊,切塊刀口晾干愈合后,堆于15C~20C條件下催

    馬鈴薯卷葉病分生理性卷葉和病毒性卷葉兩種

    生理性卷葉:

    主要表現為葉片小葉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葉片變脆,上卷呈筒狀。有的僅葉片邊緣微向上卷,有的卷曲嚴重而成匙狀或筒狀,嚴重時,葉片變厚,發脆變硬,顏色較深較濃,給人以叢簇凌亂的感覺。生理性卷葉的特點是受害植株卷葉表現較為一致。
     〔病因〕引致生理性卷葉的原因有幾種:如過量偏施氮肥,土壤干旱,缺水,高溫,或根系發育差、受損傷等引致吸水能力受阻等等因素常會引起植株生理功能減弱,代謝機能受影響,使碳水化合物從葉的輸出被削弱,葉片中積累淀粉粒過量,使之老化,變厚,而呈上卷。植株根部供水不足時,若遇高溫,往往使葉面水分蒸騰量大于吸收量,供不應求,則植株本能地保護自己,機制調節,使下部葉片卷曲,減少蒸騰面積。
    〔防治措施〕
      (1)加強管理,培育壯秧,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
      (2)避免土壤過于干旱,適時灌水,保證植株生理功能的水分需求。
      (3)施足有機肥,勿偏施氮肥。
      (4)發生生理性卷葉后,及時針對性調整土壤條件、促進植株正常生長,如降溫、灌水、噴施微肥等,能有所緩解。

    病毒卷葉病:

    馬鈴薯卷葉病毒是最重要的馬鈴薯病毒性病害,在所有種植馬鈴薯的國家發生非常普遍。易感品種的產量損失可高達90%。

    一、癥狀:
        1、初期癥狀是流行季節由蚜蟲傳播感染造成的,上部葉片卷曲,尤其是小葉的基部。這些葉片趨于直立并且一般是淡黃色。對許多品種而言,它們的顏色可能是紫色、粉紅色或紅色。后期感染可能不會有癥狀,而且有些品種感染后并沒有癥狀。高感品種的塊莖薯肉中有明顯的壞死組織。
    ?  2、次生癥狀(從被感染的塊莖長成的植株(普通栽培亞種)是基部葉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長及上部葉片發白。卷曲的葉片變硬并革質化,有時它們的背面呈紫色。
    ?  3、安第斯亞種反應不一樣:它從邊緣開始發生并相間失綠,尤其是上部葉片明顯的直立生長,通常嚴重矮化。一般下部葉片不卷曲。通過蚜蟲自然傳播是不可避免的,也通過感染的塊莖傳播。
     二、防治:選育抗病品種、綜合措施防治。
        1、選用脫毒種薯。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種薯應盡可能提早收獲。可由黃皿誘蚜數量來確定收獲時間,避免后期蚜蟲傳毒。
        2、早期要及時拔除感病植株,加強檢測。
        3、噴灑內吸性殺蟲劑防治蚜蟲:用樂果、滅蚜威等農藥稀釋500-1000倍噴施。種薯生產在蚜蟲發生高峰期之前,每隔10天噴藥一次,直至收獲。
        4、對種薯進行升溫處理:將塊莖放置在37℃條件下25天,可鈍化卷葉病毒,種植后不出現病癥。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9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