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關注食品安全,探討食品技術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海參專題 » 正文

    海參的習性及參蝦混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1-23
    核心提示:海參在我國沿海有60多種,可供食用的20余種, 其中刺參、烏參、烏元參、梅花參等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高,是名貴海味品。現將刺參的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刺參的生活習性:刺參屬狹鹽性動物,生活在潮流暢通、水質清澈、 無大量淡水注入的巖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區多

        海參在我國沿海有60多種,可供食用的20余種, 其中刺參、烏參、烏元參、梅花參等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高,是名貴海味品。現將刺參的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刺參的生活習性:刺參屬狹鹽性動物,生活在潮流暢通、水質清澈、 無大量淡水注入的巖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區多富有底棲硅藻及大型藻類。 幼小個體多生活在大葉藻基部及礁石、礫石下, 成年個體逐漸移向深水區,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刺參用觸手掃、扒底質表層中的底棲硅藻、 海藻碎片、細菌、微小動物、有機碎屑等, 將這些物質連同泥沙一起攝入口中。其攝食量相當大。 攝食強度具有季節性,3月份攝食量最高,8月中旬最低。當水溫達到20 ℃~24℃時,要進行“夏眠”。在我國的黃、渤海區, 其“夏眠”期大約為100天左右。當其受到強烈刺激或遇水質渾濁等惡劣條件刺激時,會將全部臟器從肛門中排出體外。與此相適應,其再生能力很強,條件適宜時, 失去的臟器及切斷的體段均可再生,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二、 刺參人工養殖情況:搞好刺參人工養殖的關鍵是解決大規格苗種。因此,當年繁殖的體長1~1.5 厘米的稚參需經過海上或室內“中間育成”使之成為3厘米的幼參。以不投餌為前提的“中間育成”, 其場所必須選擇在有機質和浮泥容易進入, 并沉于育成籠內的泥底內灣,該灣應具備有機懸浮物較多, 且風浪較小的條件。

       育成設施為改良的鮑中間育成籠,金屬框架規格為60 ×
    60×30厘米,籠外包罩的網衣, 其網目應依入籠參苗的大小選定,籠內鋪設黑色的波紋板。試驗表明, 每籠放入的參苗不應超過400頭,經過3~3.5個月育成,體長可達3厘米以上,成活率為82%~100%。 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所用器材, 應力戒參苗的機械損傷及從網縫中逃逸。

        10月至11月末生長迅速, 以后隨水溫下降而生長變慢,從2月上旬開始,隨水溫上升,生長速度再度增加。苗種的個體越大生長越快。在養殖過程中, 苗種若經過分級選別后再入籠養殖,其生長整齊且速度較快。 餌料以投鵝掌菜及其他褐藻類較好。經4個多月的養殖,體長達到10厘米以上者約占25%。

        三、利用蝦池混養刺參的關鍵技術:
        1.在蝦池投放不規格石塊堆或空心磚、網箱。
        2.進行漂白粉全池消毒, 然后納入清水并把水質培養好。
        3.刺參是以植物性為餌,只要水質培養好, 就不需再投餌。
        4.刺參適應的水溫是零下3度至零上28度,鹽度偏高好。
        5.夏天高溫季節時,蝦池應納潮提高水位以利渡夏。
        6.投苗時間一般為每年9~11 月份, 每畝放養密度4000只,應以大苗為好。
        7.參、蝦混養,參可凈化水質,從而達到參、 蝦雙豐收。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97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