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中國的經濟真菌 » 正文

    稀褶黑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9-11
    核心提示:編號 PRB.0742 圖 例 中文學名 稀褶黑菇 拉丁學名 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 中文別名 老鴉菌、大葉火炭菇(廣西)、格繞(西藏)、火炭菇(福建)、菌子王(江西)、豬仔菌(四川) 同物異名 圖 742 稀褶黑菇 : 1. 子實體, 2. 孢子, 3. 褶側囊體 分類地位 傘菌目、紅菇科

    編號 PRB.0742

    中文學名 稀褶黑菇
    拉丁學名 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
    中文別名 老鴉菌、大葉火炭菇(廣西)、格繞(西藏)、火炭菇(福建)、菌子王(江西)、豬仔菌(四川)
    同物異名  
    圖 742 稀褶黑菇 : 1. 子實體, 2. 孢子, 3. 褶側囊體
    分類地位 傘菌目、紅菇科、紅菇屬
    形態特征 子實體一般較大。初期污白色,后變黑褐色。菌蓋直徑可達15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表面平滑,老后邊緣有不明顯的條紋。菌肉污白色,受傷處開始變紅色,后變黑色,菌肉較厚。菌褶寬,稀而薄,污白色,直生后期近凹生,不等長,褶間有橫脈。菌柄粗壯,長3-8cm,粗1-2.5cm,初期污白色,后變黑褐色,內部實心,脆。孢子近球形,具疣及網紋,7.5-8.7μm×6.3-7.5μm。褶側囊體棒狀,37-56μm×5-9μm。
    生態習性 夏秋季在闊葉林或混交林地上成群或分散生長。
    分布地區 吉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陜西、四川、云南、甘肅、貴州、湖北、湖南等。

    我國南方一些地區采食,但在廣西、江西等地發生過中毒。食后惡心、嘔吐、腹部劇痛、流唾液、筋骨痛或全身發麻,神志不清等。中毒嚴重者有肝腫大、黃疸等、導致死亡。可藥用。福建民間用來治療痢疾,制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為60%。與云杉、黃杉、櫟、山毛櫸等樹木形成菌根。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188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