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理學 » 正文

    大腸(large intestine)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10-21

      消化管的一部分。在右髂窩處連接回腸末端,起始部為盲腸,末端終于肛門。人大腸全長約1.5米,可分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其形態特點為表面有三條與大腸縱軸平行的結腸帶,乃由腸壁縱行肌增厚而形成,由于結腸帶縮短了腸管長度,由此形成有橫溝隔成的結腸袋。在結腸帶附近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稱腸脂垂。闌尾和直腸則沒有這些特點。

      盲腸(caecum) 為大腸起始部,位于右髂窩內,長6~8厘米,上通升結腸,左接回腸,在回腸末端通入盲腸處有粘膜皺襞,稱結腸瓣,可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

      闌尾(appendix) 為附屬盲腸的一段腸管,粉紅色,呈蚯蚓狀結構,又叫蚓突。長短、形態因人而異,一般長7~9厘米,開口于盲腸。直徑約0.5~1厘米,末端為盲端,近端開口于盲腸后內側壁。因此盲腸內容物,可經此口入闌尾。腸腔狹窄,管壁結構與結腸相似,粘膜無絨毛,上皮主要為杯狀細胞及粒狀細胞,固有膜內腸腺較少,淋巴組織和淋巴小結很發達,有時侵入粘膜下層,以致粘膜肌層很不完整,粘膜下層含大量淋巴組織及脂肪細胞,肌層內環行,外縱行兩層平滑肌,外膜為漿膜。近來研究認為闌尾為免疫有關的器官而非退化殘余器官。

      直腸(rectum) 為大腸的末端,位盆腔內,人直腸全長約12~15厘米。上接乙狀結腸,下穿盆膈終于肛門,以盆膈為界,上部為直腸盆部,以下為肛管。直腸有兩個彎曲,上部彎曲凸向后,與骶骨方向一致,稱直腸骶曲,距肛門7~9厘米,下部彎曲凸向前,稱直腸會陰曲,距肛門3~5厘米。直腸的構造已失去大腸的特點,下部肛管有6~11個縱行皺襞,稱肛柱。相鄰兩個肛柱下端之間有半月形粘膜皺襞相連,稱肛瓣,各肛瓣連成齒狀線。齒狀線下有光滑的環形面的痔環,為粘膜與皮膚移行部分。

      粘膜層 上皮為單層柱狀,夾有大量杯狀細胞,在齒狀線處單層柱狀上皮轉變成復層立方上皮及未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痔環下為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固有膜含豐富的單管狀腸腺,由杯狀細胞組成。肛門附近有環肛腺(大汗腺)和孤立的淋巴小結。在直腸下部,有豐富的靜脈叢,瘀血則靜脈曲張,形成痔。粘膜肌層內環行,外縱行兩層平滑肌,在齒狀線附近消失。

      粘膜下層 為疏松結締組織,內含血管,靜脈叢豐富,還有淋巴管,神經和脂肪細胞。

      肌層 為結腸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的延續。內環肌在肛管處形成內括約肌;近肛門處外縱肌的外周有骨骼肌形成的外括約肌。

      外膜 上部前面與兩側面為漿膜,其余部分為纖維膜。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39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