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農業 » 正文

    白背飛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15
    白背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生,以長江流域各省發生較多。主要為害水稻,也可為害小麥、高梁、玉米、茭白、甘蔗等。以成蟲、若蟲群集在稻莖稈莖部刺吸汁液,成蟲產卵時可劃破莖葉組織,嚴重時導致死稈倒伏。還可傳播水稻黑條矮縮病。

    [識別]
    成蟲:有長、短翅型。長翅型,體長3.8~4.5毫米,灰黃色,頭頂顯著向前突出,前胸背板黃白色,中央有3條不明顯的隆起線,小盾片中央黃白色,雄蟲兩側黑色,雌蟲兩側茶褐色,前翅半透明,兩前翅會合線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成蟲體長4毫米左右,色較暗,體肥胖。翅短,僅及腹部的一半。短翅型雄蟲很少見。
    卵:長0.8—1毫米,長橢圓形,稍彎,卵塊中卵粒成單行,排列較松散,卵帽不露出產卵痕。
    若蟲:共5齡。3—5齡若蟲體灰褐色,第3、4腹節背面各有1對乳白色三角形斑。
    我國大多數稻區的初次蟲源都是從南方熱帶稻區逐代逐區遷飛而來,在安徽省發生為害的盛期在7、8月份。成蟲平時多在水稻莖稈和葉背取食,有趨光性和趨嫩綠習性。卵多產于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的組織中,也有的產于葉片基部中脈內。產卵痕初呈黃白色,后逐漸變為褐色條斑。每頭長翅型雌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長翅型產卵量多約20%。若蟲多生活于稻叢下部。
    白背飛虱對溫度適應性較強,30℃或15℃時都可正常生長發育。對濕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濕度80%~90%為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是大發生的預兆。可取食各生育期的水稻,但以分蘗盛期至孕穗抽穗期最為適宜。水稻臘熟期后則大量向外遷出。凡密植增加田間蔭蔽度、田間濕度高,多施和偏施氮肥,不適時擱田、烤田,尤其是長期淹水的稻田,白背飛虱發生為害都較重。天敵種類與褐飛虱基本相同,對其發生量影響很大。

    [防治]參照褐飛虱進行。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23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