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農業 » 正文

    稻瘟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15
    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

    [診斷] 水稻各生育期、各個部位均可發生,根據發生時期和部位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發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葉瘟和穗頸瘟。
    ①苗瘟:多發生在2~3葉期,病菌侵染稻苗基部,出現灰黑色,造成稻苗卷縮枯死。②葉瘟:3葉期后至穗期均可發生,病斑有四種類型。慢性型:又稱典型病斑,為葉片上最常見的癥狀,病斑呈梭形,最外層中毒部為黃色暈圈,內圈壞死部為褐色,中央崩潰部為灰白色,兩端有褐色壞死線;急性型: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多數呈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品種感病,氮肥偏多,氣象條件適宜時大量出現;白點型:病斑呈近圓形小斑點,多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出現,條件轉好病斑可轉化為慢性型和急性型;褐點型:病斑呈褐色小斑點,局限于葉脈之間,多在抗病品種和下部老葉上出現。以上四種病斑中前兩種為產孢病斑,直接影響病害的發生、發展。③穗頸瘟:發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先呈褐色小點,以后環狀擴展呈灰色或墨綠色。發病早,多形成白穗,嚴重影響結實、粒重、米質。

    [發病規律]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氣流傳播。種子帶菌易引起南方雙季早稻的苗瘟。在分蘗至孕穗期,經常低溫多雨易造成葉瘟爆發,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頸瘟流行。山區、長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發稻瘟病。

    [防治] 稻瘟病防治應采用以種植抗病優質品種為中心,健身栽培為基礎,藥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抗病品種 稻瘟病菌生理分化顯著,高抗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喪失抗病性,利用抗病品種要注意選擇適合本地區的抗病良種,注意抗病品種的合理布局,切忌抗病品種大面積單一種植。
    (2)科學田間管理 培育壯秧,施足基肥,增施鉀肥、鋅肥、有機肥,巧施穗肥,適時曬田。
    (3)種子處理 10%401抗菌劑1000倍液浸種48小時或80%402抗菌劑2000倍液浸種48~72小時直接催芽,或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洗凈后催芽。
    (4)藥劑防治 葉瘟應在發病初期(病葉率3%時)噴藥保護,穗瘟在抽穗初期噴藥保護,以后視天氣情況決定噴藥次數。藥劑選擇:每畝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或40%富士1號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為了保證藥劑防治效果,每畝應保證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藥量。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