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藥學 » 正文

    食管裂孔疝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26
    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囊經松馳的膈食管裂孔凸入胸腔的疾病。可分為三種類型:(1)滑動型:為賁門前區胃底部隨膈下食管、賁門疝入胸腔,可反復疝入和退回腹腔;(2)食管旁型:只部分胃底疝入胸腔而膈下食管及賁門仍在膈下;(3)混合型:除食管賁門疝入外,部分胃底與食管并行疝入胸腔。三型中以滑動型最為常見。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1)食管裂孔松馳增寬;(2)腹內壓力增高。食管裂孔增寬可以是先天性,但更多是由于年齡增大,膈食管膜彈力組織萎縮,食管周圍韌帶松馳所引起。妊娠、肥胖、大量腹水、巨大腹內腫瘤、慢性便秘及劇烈咳嗽等均可使腹腔壓力增高而誘發裂孔疝。此外,食管炎癥、潰瘍、腫瘤浸潤及手術等引起食管縮短也可以造成食管裂孔疝
    臨床表現
    1.胸骨后或上腹部燒灼痛或隱痛或脹痛或緊壓感,疼痛擴散范圍較廣,餐后30-60分鐘發生,下蹲彎腰和平臥可誘發,亦有心前區痛或全胸痛,少數可呈急腹癥表現。疼痛多在1小時內自行緩解,當食管旁疝發生嵌頓時,突然出現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及吞咽困難。 2.反流癥狀:噯氣、反酸、燒心、呃逆、嘔吐等。 3.梗阻癥狀:當部分胃疝入胸腔或食管炎使食管變窄或痙攣,進食時有梗噎、下咽不順或有食物停滯在胸骨后方,初為間歇性,久之可呈持續性。
    診斷依據
    1.胸骨后疼痛。 2.有反流癥狀及梗阻癥狀。 3.X線鋇餐檢查可見部分胃腔位于膈上。 4.內鏡檢查可見齒狀線上移,食管縮短,插鏡不到40cm即可見到胃粘膜。食管下段、賁門、胃體小彎側有充血水腫、潰瘍或疤痕狹窄等。
    治療原則
    1.無癥狀或病情輕者不需治療。 2.癥狀明顯者應進行防治:(1)避免腹壓升高;(2)飲食調節;(3)禁用或慎用能降低LES(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的藥物;(4)提高LES張力,促進食管、胃排空;(5)中和或抑制胃酸;(6)促進組織修復及保護粘膜;(7)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1.對于輕癥無癥狀患者可不用藥物。 2.當出現癥狀時,主要選用提高LES張力、促進食管、胃排空的藥物,如嗎丁琳或西沙必利為主。 3.如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則加用制酸藥物,視食管炎的嚴重程度可選用一般制酸藥、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及至奧美拉唑或蘭索拉唑。并適當加用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或膠體鉍劑,加麗珠得樂。
    輔助檢查
    1.凡年齡較大、肥胖或具有腹腔壓力增高者,若有胸骨后或劍突下疼痛、燒灼感、梗阻感,且在餐后或臥位、下蹲時被誘發或加劇,直立或半臥位時緩解均提示有本病的可能。 2.診斷本病以檢查框限“A”為主,特別要及早進行上胃腸檢查或胃鏡檢查。 3.當疑有上腹疼痛與肝臟、膽道、或肺及縱膈疾病有重疊時,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
    療效評價
    1.治愈:有手術指征者經手術治療后癥狀消失,切口愈合,無并發癥。 2.好轉:手術后癥狀改善或用藥物治療癥狀改善,但停藥又復發。 3.未愈: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56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