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醫學 » 正文

    急性胃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9-23
    急性胃炎指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炎性病變。可分成單純性、腐蝕性、感染性、化膿性和出血糜爛性胃炎五種。

    (1)分類及臨床表現

    急性單純性胃炎:多由外源性刺激因子所引起,如各種理化刺激,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污染食物等。患者可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發熱、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偶有嘔血或黑便。上腹部及臍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病程短,數天內即可好轉。

    腐蝕性胃炎:本病系由吞服或誤服強酸、強堿或其它腐蝕劑引起急性胃粘膜糜爛所致。最早可出現口腔、咽喉、胸外及中上腹部劇痛,常伴有吞咽疼痛,咽下困難、惡心和嘔吐,嚴重者可致嘔血、急性食管或胃穿孔和急性腹膜炎,并可出現虛脫和休克。急性期后,可逐漸形成食管、賁門或幽門的瘢痕性狹窄和萎縮性胃炎。

    感染性胃炎:多種全身性急性感染,均可致血源性感染性胃炎,患者常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

    化膿性胃炎:本病少見。癥狀多極嚴重,可有高熱、寒顫,上腹部劇痛,并可有上腹部肌肉緊張和明顯壓痛等急性腹腔炎癥的表現。

    出血性糜爛性胃炎:本病亦稱急性胃粘膜出血或急性胃粘膜病變。上消化道出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病人多有嘔血和黑糞,且嘔血較黑糞多見。出血呈間歇性發作。

    (2)理化檢查

    胃鏡檢查可見胃粘膜出血和糜爛性病變。胃鏡檢查可在出血后24-48小時內進行。

    (3)治療

    西醫治療

    應立即去除誘因,積極止血和糾正出血性休克。甲氰咪胍口服或靜脈滴注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出血量大而致血壓下降者,應立即補液輸血。反復大量出血而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行外科手術治療,但效果多不理想,死亡率也較高。

    中醫治療

    針灸: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適用于各種胃脘痛。暴痛實征用瀉法,久痛虛征用補法。

    艾灸:中皖,足三里、神厥,適用于虛寒性胃痛。

    單驗方

    橘皮3克,白米一小蛇,水煎,姜汁沖服,適用于胃炎嘔吐。

    豆蔻15克、生姜汁一匙,將豆蔻研末,用生姜汁為丸,每服l-3克。適用于胃寒嘔吐。

    (4)護理

    急性胃炎患者須及早治療。輕癥者,禁食1-2餐,嘔吐頻繁或病情較重時,應禁食1-2日,給予糖鹽水,以補充營養和水份,病情好轉后給予流質飲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急性腐蝕性胃炎者飲蛋白清、禁食、禁洗胃。視患者失水的程度,確定其補液量。補液時需嚴密觀察患者尿量,皮膚彈性,呼吸深度以及肺部情況。同時需注意患者體溫、脈搏、血壓、吐物、瀉物。如疑為食物中毒者,應收集排泄物,以鑒定毒物的性質。

    (5)預防

    加強飲食衛生管理,消滅蒼蠅、注解個人衛生、勿暴飲暴食和慎用損害胃粘膜的藥物。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49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