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醫學 » 正文

    心電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30
    心臟搏動時產生的生物電流,用心電圖機從身體特定部位記錄下來的電位變化圖。1856年克利克和米勒首先直接在心臟上記錄到心搏時產生的電流。1887年瓦勒發現在身體表面也可記錄到這種電流。1903年愛因托芬首次用弦線電流計加以描記,使測定技術規范化,并用羅馬字母命名心電圖各波。此法經過后人的改進很快被應用于臨床心臟病的診斷。由于測定儀器和測定方法的不斷改進及結合單個心肌細胞電生理研究的進行,心電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發展很快。正常人的心電圖一般有5個波,分別為P、Q、R、S、T波。P波代表心房去極化,QRS復合波代表心室去極化,T波代表心室復極化,P-Q間期(自P波起點到QRS復合波的起點)代表房室之間的興奮傳導時間。
      心電圖能反映出興奮在心臟內傳播的過程及心臟的機能狀態。如果心臟的傳導系統發生障礙或某部分心肌發生病變,則心電圖的波形將發生變化。因此心電圖對某些心臟病特別是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的診斷有很大的價值,它是目前診斷心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5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