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醫學 » 正文

    上瞼下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29

      上瞼下垂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提上瞼肌和苗勒氏肌功能不全或喪失,而使瞼裂變窄的一種異常狀態。 上瞼下垂臨床上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為提上瞼肌殘缺或神經核發育不全所致,生后即有,多為雙側性,有遺傳因素,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后天性根據病因不同又分為神經麻痹性、肌原性、機械性及外傷性上瞼下垂四種。瞼下垂患者輕者可遮蓋部分瞳孔,重者瞼裂消失,不僅有礙美觀且影響視力,先天性者還可致弱視。為了克服視力障礙,患者須緊縮額肌,皺額聳肩以提高上瞼位置,嚴重者需仰頭甚至用手指撫起上瞼方能視物

    臨床表現
      1.瞼裂縮小; 2.可有視力下降,上瞼部分或全部遮蓋角膜。

    診斷依據
      1.先天性瞼下垂:生后即有,多為雙側,可伴有其他先天異常; 2.麻痹性瞼下垂:為動眼神經麻痹所致,多為單眼,常合并動眼神經支配的其他眼肌麻痹; 3.交感性瞼下垂:為苗勒氏肌的功能障礙或因頸交感神經受損所致; 4.肌原性瞼下垂:多見于重癥肌無力,常有全身隨意肌容易疲勞的現象,但有僅表現在眼外肌者,新斯的明試驗陽性; 5.機械性瞼下垂:由眼本身的病變、如眼瞼腫瘤、嚴重沙眼等所致; 6.外傷性瞼下垂:有外傷史。

    治療原則
      1.先天性瞼下垂手術治療為主; 2.后天性瞼下垂首先治療病因,一般半年到一年瞼下垂不能恢復者可考慮手術矯正。

    用藥原則
      1.術后一般選用“A+B”; 2.非手術一般根據病因而具體用藥。

    輔助檢查
      1.先天性患者通過病史及檢查”A“即可確診; 2.后天性患者可通過病史及針對原發病進行檢查,如神經系統的檢查; 3.疑有顱內病變者可考慮“C”檢查。

    療效評價
      1.治愈:傷口愈合,雙側者術后平視上瞼緣遮蓋角膜上緣不超過3mm;單側者術眼與健眼上瞼位置基本對稱或相差不超過2mm。 2.好轉:傷口愈合,瞼下垂部分矯正但未達到以上標準。 3.未愈:傷口未愈合并繼發感染,瞼下垂矯正術失敗,瞼下垂未矯正。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5.442 second(s), 1139 queries, Memory 3.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