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醫學 » 正文

    著色霉菌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29

      著色霉菌病是由幾種著色霉菌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引起的慢性肉芽腫性疾病。多見于熱帶及亞熱帶,在我國常見于山東、河南、廣東等地。常見的致病菌有長氏枝孢霉、裴氏著色霉和疣狀瓶霉。常于外傷后發病,皮損好發于暴露部位,病情頑固遷延不愈,可造成肢體殘廢。

    臨床表現
      1.多見于農民,病人常有外傷史; 2.好發于四肢等暴露部位; 3.病損單側,在原外傷部位出現結節、斑塊、污褐色,周圍繞以紫紅色浸潤帶,以后斑塊破潰表面有顆粒狀肉芽,病情發展緩慢。 4.自覺癥狀輕微,最終可引起象皮腫,個別可播散至全身皮膚,甚至引起腦膿腫,腦膜炎。

    診斷依據
      1.農民多見,常有外傷史; 2.皮損好發于暴露部位; 3.典型皮損表現; 4.直接鏡檢可見棕色成群、厚壁孢子或分隔菌絲,著色霉菌培養陽性; 5.皮損組織病理(PAS染色)在表皮微膿腫及多核巨細胞內可見棕色厚壁孢子。

    治療原則
      1.內用系統抗真菌藥; 2.外用抗真菌制劑; 3.局部手術切除、鐳射、冷凍、熱療或物理療法。

    用藥原則
      1.早期損害或損害小而局限者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除植皮、鐳射及冷凍治療。手術前常需系統抗真菌治療1個月左右; 2.中晚期損害或損害較廣時多采用系統抗真菌治療,輔以局部外用真菌制劑、熱療或物理療法; 3.5-Fc常與其他抗真菌藥合用以降低毒副作用,減少耐藥; 4.二霉素B副作用較大,一般僅用于其他抗真菌藥物治療無效者。

    輔助檢查
      1.皮損局限于皮膚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播散全身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

    療效評價
      1.治愈:皮損體征消失,真菌直接鏡檢及培養每月1次,連續3次陰性; 2.好轉:皮損體征部分消退,真菌檢查陰性或陽性; 3.未愈:皮損體征無改善,真菌檢查陽性。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6.059 second(s), 1171 queries, Memory 3.1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