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物與醫學 » 正文

    惡性黑素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29

      惡性黑素瘤是表皮或粘膜的黑素細胞的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且易發生血行及淋巴轉移,預后不良。據上海腫瘤醫院的資料,本病占皮膚惡性腫瘤的10%,占全部腫瘤的1-2%,近年來有增加趨勢。病因復雜,約2/3的病例由色素痣惡變而來。本病的發生可能與種族(白種人比有色人種高)、局部外傷、日光照射有關。

    臨床表現
      1.多見于中老年人,在正常皮膚上出現黑色斑,或原有的色素痣邊緣不規則擴大、搔癢、表面糜爛,甚至潰瘍或出血; 2.常見有表淺擴散性黑素瘤、惡性雀斑樣黑素瘤、結節性黑素瘤和肢端雀斑樣型黑素瘤四種臨床類型; 3.本瘤也可發生于眼、陰道、口腔粘膜和肛門等處。

    診斷依據
      1.多見于中年人,半數以上由色素痣發生; 2.黑色結節,逐漸增大,呈蕈狀或菜花狀惡性破潰; 3.臨床常見有結節型、表淺擴散型、雀斑樣型和肢端雀斑樣型; 4.好發于足、外陰、頭皮、頸部或甲下; 5.晚期可經淋巴及血液回圈轉移; 6.組織病理:可見大小形態不一的不典型的黑素細胞,無色素黑素瘤可用銀染色證實含有黑素; 7.免疫組化:S-100蛋白陽性。

    治療原則
      1.手術切除:為早期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案; 2.放射治療:適用于不能耐受手術者; 3.化學治療:可用于有轉移者; 4.免疫療法:卡介苗、白介素Ⅱ、α-干擾素等作為輔助治療。 5.綜合治療:以上四種方法結合治療。

    用藥原則
      根據治療原則選擇治療方法,藥物療法(包括化療和免疫療法)都只能是輔助性手段。

    輔助檢查
      1.黑痣變或惡性黑素瘤早期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疑有內臟轉移或原發于內臟,或需與其他皮膚惡性腫瘤鑒別時,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和“C”。

    療效評價
      1.治愈:病源完全切除,標本切緣及底部無瘤細胞浸潤; 2.好轉:化療、放療或綜合治療后,病源縮小,腫瘤壓迫癥狀消除或緩解; 3.未愈:化療、放療或綜合治療后,腫瘤未縮小,或擴大。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674 second(s), 115 queries, Memory 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