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命科學總論 » 正文

    貝毒 shellfish poison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30

      1942年起,在日本浜名湖的蛤仔(Topes philippinarum)及牡蠣(Ostrea)中,出現了所謂蛤仔毒(venerupin)的問題,實際是一種臟器毒(特別是一種肝臟毒),對熱穩定,無免疫性,推測是一種胺。這種毒發生在早春,能在貝的胃腺及消化管中找到,但是貝毒的形成機制還不清楚。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生的貽貝毒及在日本豐橋市柳生川發生的蛤仔毒、牡蠣毒均與河豚毒一樣,是侵犯運動神經的麻痹性毒,發生在夏季。貽貝毒是由大量甲藻類的膝溝藻屬(Gonyaulax)和鏈藻屬(Catenella)形成赤潮后的毒被貽貝攝取濃聚的結果。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42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