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食物大全 » 正文

    豇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6-10

        【科屬】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別名】豆角、飯豆、長豆、腰豆、漿豆。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入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健脾益氣,補腎益精,止消渴。主治脾胃虛弱,呃逆嘔吐,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等病癥。
       【營養成分】每 100克含蛋白質22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25.5克,鈣100毫克,磷546毫克,鐵7.6毫克,硫胺素0.33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4毫克。此外還含有維生素C、煙酸等。
        【食療作用】
        1.補充營養成分豇豆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補充機體的營養成分。
        2.幫助消化豇豆所含維生素B1能維持正常消化腺分泌和胃腸道蠕動的功能,抑制膽堿酯酶活性,可幫助消化,增進飲食。
        3.增強免疫功能豇豆中所含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的作用。  
        【保健食譜】
        1.姜汁豇豆豇豆角400克,香油5O毫升,生姜(取汁)80克,蒜泥、芥末汁各適量。先將豇豆角洗凈,除去蒂、筋,切成5厘米長的節,人沸水鍋中,在旺火上煮至剛斷生,即可撈起,趁熱撒上精鹽和勻,晾冷后滴去水分;又將生姜去皮,洗凈,搗茸取其汁,蒜搗爛作成蒜泥,食時將醬油、醋、香油、姜汁、蒜泥、菜油、芥末汁、味精調勻,加人或豆盤內拌勻即成。本肴具有益氣健脾,開胃和中的功效。適用于脾虛納差,院腹脹滿,大便溏瀉等病癥。
        2.豇豆湯或豆50克。先將豇豆洗凈,入鍋加水煮熟,加鹽適量即成。食時吃豆喝湯。此湯具有補腎固精之功。適用于腎虛白濁,小便頻數等癥狀。
        3.豇豆冬瓜羹豇豆100克,冬瓜500克,佐料少許。先將豇豆洗凈泡脹,冬瓜去瓤洗凈切小塊;二物同放人鍋中,加水1000毫升,煮至豆爛瓜熟,加人佐料調勻即成。此湯羹具有補腎消腫作用,對于腎炎腰痛浮月中患者,食之有效。              
        4.帶殼豇豆湯帶殼豇豆15O克。將帶殼豇豆洗凈,人鍋中加水500毫升,煮約15分鐘左右,去豆取湯,每日服1次。此湯具有降糖止消渴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長期飲
        5.豇豆綠豆荷葉湯豇豆3O克,綠豆2O克,鮮荷葉10克,先將豇豆、綠豆洗凈泡脹,人鍋中加水500毫升,煮約15分鐘,加人洗凈的鮮荷葉,再煮5分鐘左右,去渣取湯,白糖調勻,頻頻飲服。此湯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于小兒夏季好生痱子、小癤腫等病癥。
        【注意事項】豇豆多食則性滯,故氣滯便結者不宜食之過量,以免生腹脹之疾。
        【文獻選錄】
        《本草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文化欣賞】
        清·吳偉業。《豇豆》:“綠畦過驟雨,細束小虹鯢,錦帶千條結,銀刀一寸齊。貧家隨飯熟,餉客借糕題,五色南山豆,幾成桃李溪。”
        清·陳維崧。《河傳第二體·豆莢》“隴上,曉營低唱。豆莢初嬌,小姬一色綠裙腰。迢迢冪野橋。悲歌楊揮家居久。三杯后,慣種南山豆。豆花棚下月毿毿,溪南閑尋漁臾談”。
        民間傳說:豇豆莢原來是單生的,有一年發生洪水,一位姑娘舍身忘死搶救豇豆種子,忽見一小伙子抱著一根木頭被水沖來,奄奄一息,姑娘把小伙子救起,將豇豆咬爛,口對口喂
    他,使小伙子很快恢復了健康,此事感動了土地神,他親自作媒,使姑娘和小伙子喜結良緣,并令豇豆成雙成對地并生。
        國外習俗:阿拉伯人常把豇豆當作愛情的象征,小伙子向姑娘求婚,總要帶上一把豇豆,新娘子到男家,嫁妝里也有不少豇豆。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163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