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病蟲害.農藥 » 正文

    蠶豆赤斑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2-21
    核心提示:本病由真菌蠶豆葡萄孢菌(Botryotinia fabae)侵染引起,屬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在自然界中只產生其無性態蠶豆葡萄孢(Botrytisfabae),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只為害蠶豆。 田間識別 本病在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一般以開花結莢期為害嚴重。主要為害葉、莖、莢,也為害

        本病由真菌蠶豆葡萄孢菌(Botryotinia fabae)侵染引起,屬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在自然界中只產生其無性態蠶豆葡萄孢(Botrytisfabae),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只為害蠶豆。

        田間識別 本病在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一般以開花結莢期為害嚴重。主要為害葉、莖、莢,也為害豆粒。在葉片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內部褐色,邊緣紅褐色或深褐色,直徑2-4毫米左右,在一張葉片上,病斑數有時多達數十,并相互連結成不規則大塊病斑,導致葉片枯死。感病品種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葉片病斑迅速擴大并連接成鐵灰色枯斑,葉面上密生灰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最后整個葉片灰黑色枯死。葉柄和莖發生赤褐色條斑,表皮縱裂。花冠褐色枯腐,一般自下而上逐漸枯死,雨后常在病部表面產生灰色的霉。幼莢受害多發生赤褐色斑點。發病后期常在干枯莖稈內發生黑色橢圓形或腎形小菌核。

        發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留在土中越夏,在溫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在適溫(20-25℃)范圍內,相對濕度在85%-90%以上時,最適病菌生長和侵染,發病重。

        防治要    選種抗病品種,如黃巖小粒種、建德小青豆、平湖皂莢種和常德蠶豆。發病嚴重地塊忌連作。噴灑殺菌劑:78%科博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分享:
    關鍵詞: 蠶豆 赤斑病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13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