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病蟲害.農藥 » 正文

    小麥霜霉病的發生與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3-18
    核心提示:癥狀 霜霉病又稱黃化萎縮?N夜?話惴⒉÷試?0%-20%,嚴重的高達50%。通常在田間低洼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該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現癥狀不同。 苗期染病 病苗矮縮,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返青拔節后染病 葉色變淺,并出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

        癥狀

        霜霉病又稱黃化萎縮病。我國一般發病率在10%-20%,嚴重的高達50%。通常在田間低洼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該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現癥狀不同。

        苗期染病

        病苗矮縮,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返青拔節后染病

        葉色變淺,并出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從旗葉葉鞘旁拱出,彎曲成畸形龍頭穗。染病較重的各級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75.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內的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經5年仍具發芽能力。一般休眠5-6個月后發芽,產生游動孢子,在有水或溫度大時,萌芽后從幼芽侵入,成為系統性侵染。卵孢子發芽適溫19℃-20℃,孢子囊萌發適溫16℃-23℃,游動孢子發芽侵入適宜水溫為18℃-23℃。小麥播后芽前麥田被水淹超過24小時,翌年3月又遇有春寒,氣溫偏低利于該病發生。地勢低洼、稻麥輪作田也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 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谷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

        (2)健全排灌系統區  嚴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發現病株及時拔除。

        (3)藥劑拌種 播前每50千克小麥種子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150克(有效成分為25-37.5克)加水3千克拌種,晾干后播種。必要時在播種后噴灑0.1%硫酸銅溶液或58%甲霜靈&#8226;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2%克露(箱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69%安克&#8226;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
     
    分享:
    關鍵詞: 小麥 霜霉病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245 second(s), 231 queries, Memory 1.4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