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經濟作物 » 正文

    巴西蠶業(sericulture in Brazil)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5-05-30

     
    自1920年起,意大利和日本移民相繼在巴西發展蠶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生絲出口順利,蠶業發展迅速。1946年蠶繭產量增至6,000t,生絲產量達600多噸。戰后,絲質暴跌,巴西蠶農毀桑,絲廠倒閉,到1953年產繭量回升到2,501t。

    巴西蠶區主要在圣保羅州、巴拉那州。馬托格羅索州、米納斯吉拉斯州、戈亞斯洲,直轄聯邦區等地也有蠶業生產。蠶區一般分布在南緯15-25°地帶,以靠近南回歸線地區為主。巴西蠶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全年溫暖。巴西養蠶年度從9月份開始第一次飼養,到次年6月結束,共養蠶7-8次。巴西原有桑品種為“卡拉普列查”及其選拔出來的變種“三浦”。插條繁殖是巴西桑的特點,插條后一個月發芽,三個月可長高1m左右,經8-10個月可首次采葉。植桑行株距為2.8-3.0×0.8-1.0m,適于田間機械操作。蠶種由制絲公司供應“轉青卵”。蠶農進行小蠶共育,大蠶實行條桑育,一日給桑3-4次。巴西現有絲廠兩家,有自動繅絲機12套,其他繅絲機200臺。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5.443 second(s), 965 queries, Memory 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