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經濟作物 » 正文

    棉花苗期病害要早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6-20
    核心提示:棉花從發芽出苗至現蕾期間發生的病害統稱苗期病害。眼下棉花已陸續出苗,及早發現,早期防治,是實現苗全、苗齊、苗壯的關鍵。
    棉花苗期病害要早防

     

    棉花從發芽出苗至現蕾期間發生的病害統稱苗期病害。眼下棉花已陸續出苗,及早發現,早期防治,是實現苗全、苗齊、苗壯的關鍵。

    一、病害 主要種類在河北省各棉區普遍發生的苗期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炭疽病等。

    1.立枯病。又稱爛根病、黑根病,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病菌在種子萌發前可造成爛種,萌發后至出土前侵染引起爛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展包圍整個基部呈明顯縊縮,病苗萎蔫倒伏枯死。拔起病苗時,莖基部以下的皮層均遺留在土壤中,僅存堅韌的鼠尾狀木質部,病苗、死苗莖基部和周圍土面可見到白色稀疏菌絲體。子葉受害,多在子葉中部產生黃褐色不規則病斑,脫落穿孔。發病田常出現缺苗斷壟或成片死亡。

    土壤中和病殘體上的菌絲體、菌核和帶菌種子是該病的初侵染源。播種后出苗緩慢,生長勢弱,易受病菌侵染,造成爛種、爛芽,棉花子葉期最易感立枯病。播種后1個月內,如果土壤溫度持續在15℃左右,遇寒流降溫或陰濕多雨時,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黏重和多年連作棉田以及播種過早、過深或覆土過厚棉田發病嚴重。

    2.猝倒病。病原菌為瓜果腐霉菌。病菌從幼嫩的細根侵入,幼莖基部呈現黃色水漬狀病斑,嚴重時病部變軟腐爛,顏色加深呈黃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子葉也隨之褪色,呈水漬狀軟化。高濕條件下,病部常產生白色絮狀物,即病菌的菌絲體。與立枯病的主要區別是猝倒病病苗基部沒有褐色凹陷病斑。

    土壤中的病原菌卵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高溫高濕條件下,病組織表面長出的病菌成為再侵染源。病菌借水流傳播。土壤溫度低于15℃時,棉籽出苗慢,易發病。棉苗出土后,若遇低溫多雨天氣,特別是含水量高的低洼地及多雨地區,地溫低于20℃,發病嚴重。棉苗出土后1個月內為易感病時期。

    3.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普通炭疽菌。棉籽發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爛。子葉上病斑呈黃褐色,邊緣紅褐色,表面附著橘紅色黏性物。幼莖基部發病后產生紅褐色梭形條斑,后擴大變褐色,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紅色黏狀物。

    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炭疽病發病的重要原因。若苗期低溫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整地質量差、播種過早或過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間通風透光差或多年連作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發生。

    二、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措施。棉苗出土70%左右時進行中耕松土,適當早間苗,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土溫,培育壯苗。及時定苗,將病苗、死苗集中銷毀。

    2.化學防治。苗期如遇連陰雨天氣,田間出現病株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準根莖部噴霧保護,每周噴1次,連噴2~3次。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棉花 苗期 病害 早防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1.665 second(s), 172 queries, Memory 1.3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