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經濟作物 » 正文

    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4-19
    核心提示:從耕作整地、品種選用、肥料運籌、適期播種、適宜播量等五個方面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進行了規范,對于培育小麥壯苗,提高抗旱、抗寒等防災能力,保證高產穩產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從耕作整地、品種選用、肥料運籌、適期播種、適宜播量等五個方面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進行了規范,對于培育小麥壯苗,提高抗旱、抗寒等防災能力,保證高產穩產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技術要點:
    1.耕作整地與造墑。一是耕翻與耙耢、鎮壓相結合。連續多年種麥前只旋耕不耕翻的麥田,應旋耕2~3年,深耕翻1年,破除犁底層。耕翻后及時耙耢2~3遍,在播種前進行鎮壓,播鐘后再次鎮壓。二是酌情造墑。一般播種前0~20厘米土層保持土壤水分占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不足的應灌水造墑或播種后及時澆蒙頭水。
    2.品種選用。一是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特別是溫度條件選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種種植。二是根據生產水平選用良種。在旱薄地應選用抗旱耐瘠品種;在土層較厚、肥力較高的旱肥地,應種植抗旱耐肥的品種;在肥水條件良好的高產田,應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三是根據不同耕作制度選用良種。如麥棉套種,不但要求小麥品種具有適宜晚播、早熟的特點,同時要求植株較矮、株型緊湊,邊行優勢強等特點,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的特點選用良種。如干熱風重的地區,應選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種。五是籽粒品質和商品性好。
    3.肥料運籌。一是采用秸稈還田。玉米秸稈還田要機械粉碎兩遍,耕翻或旋耕后要耙耢和鎮壓,避免土壤懸松造成播種過深或干旱、受凍死苗。二是科學施用化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氮肥底施與追施相結合。一般田底肥與追肥各半,超高產田底肥40%,追肥60%。
    4.適期播種。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冬小麥播種適期有很大差異,并且由北向南逐漸推遲。實踐證明,冬小麥播種適期的確定與溫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冬性品種播種適期為日平均氣溫18~16℃,弱冬性品種為16~14℃,春性品種為14~12℃。具體確定冬小麥播種適期時,還要考慮麥田的肥力水平,病蟲害和安全越冬情況等。
    5.適量播種。根據品種分蘗成穗特性、播種期和土壤肥力水平確定播種量。一般適期播種、高產麥田或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10~12萬基本苗,中產麥田或成穗率低的品種每畝13萬~18萬基本苗。晚播麥田適當增加基本苗。無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適期播種條件下每畝15萬左右基本苗。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小麥 規范化 播種 技術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