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經濟作物 » 正文

    旱地小麥:科學用水最關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10-20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核心提示:旱地小麥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0%以上。近幾年連續遭受干旱、低溫凍害、干熱風等自然災害,旱地小麥受到的影響最大,損失最重。總結各地旱地小麥高產栽培和防災減災的經驗,可以發現旱地小麥科學用水,要努力做到“八水”齊攻。
        旱地小麥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0%以上。近幾年連續遭受干旱、低溫凍害、干熱風等自然災害,旱地小麥受到的影響最大,損失最重?偨Y各地旱地小麥高產栽培和防災減災的經驗,可以發現旱地小麥科學用水,要努力做到“八水”齊攻。

      一是整理土地,以田蓄水。丘陵山區、黃土高原立足改造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興修梯田,整理坡地,改變“無雨怕旱、有雨怕流”的現狀;修建集雨窖、土圓井、塘壩溝等設施,實現集雨補灌。

      二是培肥地力,以肥調水。推廣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休閑期種植綠肥等技術,穩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以肥調水、以土保墑;推廣旱地小麥科學施肥技術,穩氮、增磷、補鉀、調微,以肥養土、肥土保墑、肥水促苗、苗壯根深、以根調水。

      三是選用良種,以種省水。推廣旱地小麥抗旱高產品種,嚴格品種布局,嚴禁引進水澆地品種;突出抗寒和抗旱、節水和節肥相結合,選擇抗寒、耐旱、耐貧瘠的品種;突出地上和地下、穗數和粒數相結合,選擇葉小、莖細、根深、根多、多穗、中粒、灌漿快的早熟品種。

      四是精耕細作,以土納水。推廣“三三輪作制”,每三年深耕或深松一次,加厚活土層,增加土壤蓄墑能力,接納雨水,促進小麥根系下扎和養分吸收;推廣伏雨春夏用、休閑期蓄水保墑技術,通過休閑期深松、旋耕、細耙等土壤耕作措施,接納雨水,蓄好底墑,保住表墑,伏雨春用,秋雨夏用。

      五是加強管理,以管節水。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等保墑技術,推廣播后鎮壓、冬春鎮壓、頂凌耙耱、劃鋤松土等傳統措施,減少蒸發。

      六是培育壯苗,以苗吸水。推廣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強化適期、適量、適墑播種,抓好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壓、前茬秸稈還田后澆水造墑或鎮壓塌實土壤、藥劑拌種或種衣劑包衣、播后鎮壓等技術環節的落實,保證播種質量,一播保全苗,促進早分蘗、早發根,個體健壯、群體適宜。

      七是科學灌溉,以墑補水。推廣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實施節水灌溉;根據各地不同水分條件,依次進行底墑水、拔節水和越冬水灌溉,確保土壤水分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前提下得到高效利用。

      八是化學調控,以藥保水。推廣抗旱保水劑、蒸騰抑制劑和抗旱種衣劑等化學調控技術,防凍、防倒、控旺、防旱,減少植株水分散失,促進根系生長,抵御季節性干旱和干熱風。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4.195 second(s), 651 queries, Memory 2.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