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生態優質稻米生產技術要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6-27
      從生產實踐看,單項技術不能解決稻米生產中的土壤、水體、品質的整體污染問題,需要有綜合配套技術措施,才能達到無公害生產的目標。用現代技術對稻米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新的改造,把鴨、燈、人畜糞沼氣發酵肥組裝配套成優質稻米無公害生態生產技術。這里介紹一下技術要點。

        1、稻田放鴨技術。鴨子品種應選擇生命力、適應力、抗逆性、野性強的中小型優良雜交水鴨品種,目前主要選用的鴨子品種是江南1號、臨武鴨,早稻插后15天,晚稻插后10天放養,每畝放養12—14只。水稻進入蠟熟期鴨子結束放養。

        2、頻振式殺蟲燈使用技術。每50畝稻田安裝一盞燈,大面積的連片安裝,由專人統一管理使用。

        3、有機肥施用技術。畜禽糞尿是水稻生產需要的優質有機肥料。專家測定,每頭豬每年可排糞570公斤,尿380公斤。其中含氮5.2公斤,五氧化二磷3.7公斤,氧化鉀6.3公斤。一頭牛年平均排糞尿中含氮39.7公斤,五氧化二磷12.2公斤,氧化鉀31.0公斤。從農村情況看,一些地方的豬牛舍周圍糞尿泛濫,已經影響到農村居民的生活。不解決好這些肥源的出路,對農村居住環境將造成嚴重污染。大力推廣沼氣發酵技術,將發酵肥下田,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和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

        在示范中,把三項技術綜合配套,作為無公害生態稻米栽培的核心生產技術。這里需要介紹的是在示范推廣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鴨苗供應問題,由技術部門統一集中飼養種鴨供應種蛋,由農民分戶孵化放養,可以提高鴨苗的成活率。同時,要進一步降低鴨舍成本。二是加強技術宣傳、培訓、普及,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生態技術在大面積生產上的應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應當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要確定責任心很強的技術人員專門負責技術問題,加強組織指導和發動工作。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4.901 second(s), 843 queries, Memory 3.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