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水稻坐兜的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6-26
       由于今年水稻栽插時間提前,且近期氣溫較低,部分田塊水稻出現坐兜。

        坐兜多發生在水稻開始分蘗時,分蘗盛期達到高峰。受害稻株矮小,分蘗減少,下部葉片的葉尖、葉緣褪色變黃。拔起病株,可見根部老化,整個根系呈黃褐色或暗褐色,新根或須根沒有或很少,有的稻株根部發黑甚至腐爛,發出硫化氫臭味。此病害多見于土壤通透不良、地下水位高、長期積水的田塊。

        對水稻坐兜的防治,應根據水稻栽培品種的遺傳性狀和正常生理需要,因時、因地、因苗,合理運用耕作和田間管理各項技術措施,創造適合于稻株根系生長發育的栽培環境。

        一、常年發病田應實行水旱輪作,開深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通透性。

        二、對已發病稻區,應立即排水曬田,酌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1.5)或磷肥,隨即中耕。待新根長出后適施尿素等速效肥,有助恢復生機,減輕發病。也可葉面噴施營養劑進行補救。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