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癥狀識別與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7-31
    核心提示:小麥中后期是病蟲害的多發期,識別掌握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癥狀及防治技術尤為重要。
           小麥中后期是病蟲害的多發期,識別掌握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癥狀及防治技術尤為重要。
     
    主要病害癥狀與防治技術
     
      條銹病  俗稱“黃疸病”。有條銹、葉銹、桿銹三種。主要危害葉片,葉梢及莖桿。在春季多雨的情況下,易流行成災,輕者麥粒不飽滿,重者麥株枯死,一般減產二、三成,嚴重時減產一半以上。防治方法:當田間病葉率達1%時就要開始噴藥。每畝可用20%粉銹寧乳油40毫升,或15%粉銹寧粉劑80克,加水30-50公斤噴霧防治。還可用10%吸唑醇粉劑,每畝用量100克,加水30-50公斤進行防治。病害流行期間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連噴2-3次。
     
      白粉病  小麥受到白粉病侵害后,隨著病情的發展,在葉片上出現黃色小斑點,而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覆有一層白粉狀霉層,后期白粉狀霉層逐漸由灰褐色變為黃褐色小圓粒,能引起枯死,使麥粒不飽滿甚至腐爛。發病嚴重的麥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防治方法:在小麥孕穗抽穗期,田間病株率達10%-20%,每畝可用20%粉銹寧乳油40毫升,或10%吸唑醇粉劑100克,加水30-50公斤噴霧防治。
     
      赤霉病  小麥從出苗到成熟都會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引起苗腐,莖基腐和穗腐等。在小麥揚花期受赤霉病菌侵染后,初期時小穗基部或穎殼上出現褐色水侵狀病斑,后期時有白穗狀和黑顆粒的出現,最終造成整穗或大半穗枯死,表現為“枯白穗”。防治方法:可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50-2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40-50克,加水30-50公斤,在始花期進行噴霧,5-7天再噴一次。
     
    主要蟲害癥狀與防治技術
     
      麥紅蜘蛛  是小麥返青拔節期的常發性害蟲,成蟲和幼蟲吸食麥葉汁液,被害葉片布滿黃白色斑點,以后斑點合并成斑塊,葉片發黃,受害嚴重時,使麥子不能抽穗。防治方法:可用20%鉀氰菊脂乳油或10%氯氰菊脂乳油1000-1500倍噴霧防治。
     
      吸漿蟲  越冬后的幼蟲于3月下旬(小麥拔節期)破繭升至3-10厘米土層內準備化蛹。到5月初羽化結束。成蟲羽化當天,交配產卵,幼蟲孵化后從穎殼縫鉆入穎殼內食害麥粒。主要以幼蟲在小麥灌漿期為害,造成秕粒。防治方法:當蟲情達到防治指標時,可選用菊脂類殺蟲劑均可。隔7天噴藥一次。
     
      麥蚜蟲和粘蟲  小麥孕穗期麥蚜、粘蟲等蟲害常重疊發生,可導致小麥成熟枯桿和白穗。防治方法:蚜蟲可用15%0吡蟲林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或20%快殺靈乳油每畝20-30毫升加水30公斤噴霧防治。
     
      如果麥田有多種病蟲害混合發生,可將殺蟲、殺菌劑混合使用如粉銹寧、快殺靈、和滅幼脲混合一次噴施,可治白粉病、條銹病、麥蚜和粘蟲。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234 second(s), 292 queries, Memory 1.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