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小麥主要病害的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21
    核心提示:小麥病害的種類很多,近年來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發病嚴重,這些病害的發生給小麥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應及早防治。小麥白粉病可浸染小麥植株地上部分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毫米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小麥紋枯病主要是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浸染所致,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株殘體上越夏和越冬,成為初浸染的主要菌源。小麥發病后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隨后發展成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病部逐漸擴大,最

    小麥病害的種類很多,近年來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發病嚴重,這些病害的發生給小麥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應及早防治。小麥白粉病可浸染小麥植株地上部分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毫米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小麥紋枯病主要是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浸染所致,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株殘體上越夏和越冬,成為初浸染的主要菌源。小麥發病后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隨后發展成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病部逐漸擴大,最后病株基部莖節腐爛。小麥發病后,植株根部變黑,分蘗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或全株枯死。發病愈早,減產幅度愈大。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浸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枯死。小麥播種過早時小麥全蝕病發病易重。

    對小麥病害的防治,應以農業栽培措施為基礎,抗病品種對減輕病害發生有明顯作用。如果播期沒有抓好種子處理,導致病害發生,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重病田要輔以藥劑噴施防治。在發病期進行全面普查,將病株拔出,帶到田外銷毀。白粉病發病時可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劑800~1000倍液,或四霉素800倍液均勻噴霧。紋枯病發病初期用5%井岡霉素水劑7.5克對水100公斤,赤霉病可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四霉素600~800倍液噴霧。防治小麥全蝕病等根部病害可在發病初期用四霉素600倍液噴施,注意重點噴施莖基部,同時可兼治小麥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等病害。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小麥 主要 病害 防治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1.066 second(s), 146 queries, Memory 1.2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