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水稻分蘗階段缺鉀的診斷與預防措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0-25
    核心提示:形態特征。初期上部葉片呈濃綠色,有時發生褐色斑點,隨后基部老葉最早出現癥狀,葉尖變黃,并有自葉尖沿葉緣向下鑲嵌狀枯焦的趨勢,然后變黑枯死,進而黃葉癥狀逐漸向鄰葉片蔓延,并逐漸轉向心葉。
    一、形態特征。初期上部葉片呈濃綠色,有時發生褐色斑點,隨后基部老葉最早出現癥狀,葉尖變黃,并有自葉尖沿葉緣向下鑲嵌狀枯焦的趨勢,然后變黑枯死,進而黃葉癥狀逐漸向鄰葉片蔓延,并逐漸轉向心葉。稻株生長停滯,植株矮小,分蘗變小。根系生長不良,呈黃褐色至暗褐色。據觀察,秈稻在葉尖枯焦現斑有前,有葉尖褪淡發黃的先期癥狀,而粳稻不太明顯。

    二、發病原因

    1、土壤缺乏直接利用的鉀。一般易發生缺鉀狀的土壤是:耕層淺薄的砂土田和漏水田,淋深嚴重的水田,透氣不良、鉀素有效化速度慢的濕田等。

    2、肥料成分不平衡。由于偏施氮、磷化肥而引起缺鉀,在許多地方已普遍發生,并已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的提高。

    3、土壤酸堿度不適當。土壤中有效鉀,又土壤pH值7左右時最多。在土壤處于酸性時,鉀在土壤中淋濕量增多。導致土壤中有效鉀含量減少,易患缺鉀癥。水稻缺鉀有時因為土溫、氣溫偏低而不能充分利用土壤中低濃度鉀素而引起,也會因土壤中存在大量還原性物質中毒所引起。

    三、預防措施。根據缺鉀程度,結合氮磷的施肥水平,適量使用鉀肥,缺鉀的土壤以基肥形式增施氯化鉀、硫酸鉀、鉀鎂肥或草木灰等,保證分蘗期鉀氮比在0.5以上。

    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加客土。增施廄肥、土雜肥等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冬閑田進行冬耕曬垡,促進土壤冰融風化,發揮土壤潛在肥力。

    已發生缺鉀的稻田應立即排水、擱田或干干濕濕,使之通氣發根。在追施氮肥的同時,配合使用鉀肥,也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2-3次。

    增施有機肥料,提倡秸稈還田,有條件的地方可種綠肥,以改善土壤環境。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106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