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稻穗頸瘟的防治誤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7
    核心提示:稻穗頸瘟是發生在穗頸﹙穗軸與稻穗連接部位﹚上的稻瘟病。稻穗頸是將稻葉制造的光合產物輸送到穗部的必經之道,也是稻株最易感染稻瘟病的部位。
           稻穗頸瘟是發生在穗頸﹙穗軸與稻穗連接部位﹚上的稻瘟病。稻穗頸是將稻葉制造的光合產物輸送到穗部的必經之道,也是稻株最易感染稻瘟病的部位。始穗后,葉鞘松弛,為稻瘟菌侵入開了方便之門。同時穗軸剛伸長時穗頸部位比較幼嫩,是稻株最薄弱的地方。對于一些感瘟品種或抗性較差的品種,稻瘟病菌很容易從穗頸節侵入而染上稻瘟病。染病后,隨著病菌的繁殖和危害,穗頸節壞死,輸送到穗子的養分通道便被阻斷,于是形成白穗或癟粒的稻穗,農民稱之為“卡掌”﹙卡脖子﹚。一旦穗頸染上稻瘟病,輕者嚴重減產,重者基本失收。近年來之所以稻穗頸瘟發病嚴重,主要原因是防治不力,在防治上存在以下誤區。

     

    白穗時才施藥 稻瘟病病菌剛侵入時,一般不表現癥狀,發病初期表現不明顯。而等到穗頸因病壞死而出現白穗時再防治,為時已晚。防治稻頸瘟一般要在破口始穗期用藥,感瘟品種或不抗瘟品種或生長過旺的丘塊,還要在齊穗期﹙抽穗達80%左右時﹚再用藥一次。苗瘟不嚴重的丘塊抽穗時不用藥。苗瘟是發生在苗期﹙分蘗期﹚的稻瘟病,與穗頸瘟相比,僅是發生時間和部位不同而已。有些品種,較抗苗瘟,但未必抗穗頸瘟。且稻瘟病發生受環境影響較大,分蘗期發病條件不適宜,苗瘟發生也可能并不嚴重;如穗期條件適宜,又可能表現出感病。如果是感瘟品種或不抗病品種,穗期又遇陰雨溫濕條件,無論苗瘟發生輕重,都可能導致穗頸瘟的大流行。因此,如果是感瘟品種或不抗瘟品種,或者是歷年稻瘟病發生嚴重的地區或丘塊,即使苗瘟不嚴重,也要加強對穗頸瘟的防治,抓住破口始穗期齊穗期、各用藥1次。

    抗瘟較強的品種在抽穗時不用藥 對稻瘟病絕對抗病的品種是沒有的,抗性是相對的。雖然抗瘟品種發病率明顯低于感病品種,但是如果種植在常年發病嚴重的地方或丘塊﹙農民稱之為稻瘟病的老窩﹚,或偏施氮肥、營養生長過旺、抽穗期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也可能發病。對于常年發病丘塊,即使是抗性品種,也要注意防治穗頸瘟;偏施氮肥、營養生長過旺的丘塊,無論是抗病品種還是感病品種,都不可忽視對穗頸瘟的防治。

    抽穗期遇雨不用藥 抽穗期出現陰雨天氣有可能嚴重發病,如感瘟品種種植面積較大的地方,還可能引起穗頸瘟的大流行。因此,防治穗頸瘟要在水稻破口始穗期和齊穗期各施藥1次,施藥后8小時內遇雨還要補施。即使是陰雨天,也要搶住雨中間隙用藥。優質稻、多年種植的品種或組合、苗瘟比較嚴重的丘塊、植株生長過旺的稻田、山陰田、冷浸田及抽穗期降雨的丘塊,都要在破口始穗期、齊穗期各用藥1次。一般每667平方米每次用20%三環唑150克或40%富士一號100克,對水60~70公斤配成藥液噴施,將植株噴透。交替使用對口農藥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稻穗 頸瘟 防治 誤區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804 second(s), 75 queries, Memory 1.0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