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水稻減苗擴行高產栽培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7
    核心提示:減苗擴行高產栽培技術以水稻高產群體質量栽培理論為支撐,強調提高莖蘗成穗率,培育抽穗后高光效高產群體。
           減苗擴行高產栽培技術以水稻高產群體質量栽培理論為支撐,強調提高莖蘗成穗率,培育抽穗后高光效高產群體。該技術不僅適用于中產變高產,而且更適用于高產更高產;不僅適用于濕潤育秧栽培,而且適用于肥床旱育秧栽培、拋秧栽培及直播、機插等栽培,能有效地促進大面積生產的持續增產與平衡高產。
      
    一、壯秧:培育葉蘗同伸的中、大苗壯秧,關鍵是降低秧田播種量,落谷一定要稀,播種量要以培育葉蘗同伸壯秧為依據,根據移栽期秧田剛停止分蘗的原則來確定。示范方的秧田每畝播種量(濕潤育秧),秧齡在6-8葉期的,常規稻20公斤左右,雜交水稻10公斤以內。如葉齡延長至8葉以上,播種量應進一步減少。其次在秧苗分蘗滯增期的一個葉齡內必須及時移栽,4葉期小苗拋秧的,應掌握每盤(561孔)播種量在50克左右,利于培育嫩壯秧。

    二、減苗:針對大面積生產上基本苗普遍偏多的現實,突出"減苗",使移栽時的基本莖蘗苗數控制在每畝8萬-9萬,比大面積減少1/3左右。保證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總葉片數N-伸長節間數n)以前1-2個葉位夠苗(穗數)就行。

    三、擴行:目前大面積生產中的移栽行距為25-27厘米,株距為10-13厘米。本技術強調擴大行距,雜交水稻的適宜行距達到30厘米,常規單季粳稻適宜行距達到27厘米以上,偏大穗型品種可擴大至30厘米,同時相應縮小株距在10厘米左右。

    四、調肥:高產水稻栽培,優化群體質量的調肥措施,最主要的不是增加氮肥施用量,而是調整基蘗肥和穗肥用量的比例,將基蘗肥的比例由習慣的占總量80-90%調減為60-50%;穗肥由占總量的10-20%增加到40%以上。

     

    五、控水:擱田必須提前到有效分蘗葉齡期的前一個葉齡,當總莖蘗苗達穗數的80%左右時開始擱田,對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降低高峰苗,大幅度提高成穗率起著顯著的作用。在活棵、有效分蘗期、生殖細胞分化發育期、抽穗至抽穗后20天,這些階段保持淺水至濕潤灌溉,其他時期則采取間歇灌溉,既可節省用水,又可促進根系生長和保持活力。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8.992 second(s), 1093 queries, Memory 3.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