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注意識別水稻惡苗病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1
    核心提示:近些年來,惡苗病在全國各地稻區發生普遍而嚴重,不論是常規稻、雜交稻,還是雜交稻制種田,在早稻田和晚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惡苗病的發生和危害。
           近些年來,惡苗病在全國各地稻區發生普遍而嚴重,不論是常規稻、雜交稻,還是雜交稻制種田,在早稻田和晚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惡苗病的發生和危害。但是,有時惡苗病株和徒長株往往混生在一起,不易區分,那么該如何識別呢?

     

    水稻惡苗病,從秧苗到抽穗期都有發生,發病的秧苗比健苗高而細,葉片和葉鞘窄長,葉色變為淡黃綠色;大田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上倒生須根;病株多數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有的病株劍葉早出,劍葉葉鞘伸得長,提早抽穗,包頸率幾乎達100%,穗小、粒小或籽粒不實。

    水稻徒長植株,主要發生在秧苗的二三葉期,或大田插秧后的分蘗期。株形和癥狀呈現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稻株節間距離拉長,植株纖細,但其長度矮于惡苗病株。徒長株的節不彎曲且細直,不產生不定根。二是節、葉鞘和莖稈內外查不到粉紅色的霉層、菌絲等病原物的痕跡,徒長植株能夠抽穗,但穗形不正常。

    惡苗病的植株,在秧苗期和抽穗期都可以發現。秧苗的四五葉期和大田的分蘗期,是兩個發病的高峰期,發病嚴重的植株,在秧田因植株細長纖弱,移栽前會折斷枯死。秧田帶病的植株,因根系發育不良,須根明顯減少,移植大田后有的迅速枯死。枯死了的秧苗近地面部分,有時可產生淡紅色或白色霉狀物,插入大田后,一般會于秧苗移栽后20—30天左右又會陸續見到惡苗病株,癥狀與苗期的相似。剝開惡苗病株的葉鞘,節的上下呈暗色,葉鞘和莖桿上可見到褐色的條紋斑,若將病莖剝開,可見到大量的蛛絲狀的菌絲。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注意 識別 水稻 惡苗病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710 second(s), 111 queries, Memory 1.1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