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水稻秧田期常見病蟲防治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7-08
    核心提示:水稻移栽前采取“三環唑”浸秧或帶藥移栽,能有效抑制大田期葉稻瘟的發生和蔓延,具有工作量小、用藥量少、預防時間長的功效。
     一、葉稻瘟綜合防治技術

     

    水稻移栽前采取“三環唑”浸秧或帶藥移栽,能有效抑制大田期葉稻瘟的發生和蔓延,具有工作量小、用藥量少、預防時間長的功效。
    (一)三環唑浸秧:適宜于水田濕潤保溫育秧培育大苗移栽的田塊。操作方法:移栽前將秧根淘干凈,置于配制好的750倍藥液中(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75kg的比例),全浸秧苗半分鐘,再將秧苗提出堆悶半小時后移栽。
    (二)帶藥移栽:適宜于旱育秧小苗移栽、拋秧稻栽培的田塊。操作方法:水稻移栽前2-3天,用20%三環唑750倍液(按100g三環唑加水75kg噴霧1畝的比例配制)對秧苗進行一次噴霧處理。達到帶藥移栽預防稻瘟病的目的。
    二、水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的防治
    (一)死苗原因:水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原因主要為病害,其次是蟲害、苗床缺水以及高溫燒苗和肥、藥害。病害主要是立枯病,秧苗在3葉前受立枯病侵染后發病,造成逐漸萎蔫、枯死、根變暗,連根拔起基部變褐色,甚至軟腐。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如螻蛄)。
    (二)防治措施:1、播種前每平方米苗床土加入3%呋喃丹50克與營養土拌混均勻,防治螻蛄等地下害蟲,同時用45%敵磺鈉(敵克松)500倍液或3%廣枯靈800倍液兌水澆潑苗床,進行苗床土壤消毒,防治綿腐病等病菌引起的爛種。2、出苗后至移栽前,選用3%廣枯靈800倍液或45%敵磺鈉500倍液澆潑,5-7天一次,防治立枯病、猝倒病等爛秧病害發生。3、秧苗二葉一心至移栽前,秧苗葉片發黃,選用“稀施美”秧苗返青劑25ml兌水15Kg噴霧,可提高秧苗返青根系發達。4、秧苗移栽前,選用20%三環唑兌水750倍液噴霧或浸秧,防治葉稻瘟的發生。
    以上1、2項配方同樣可用于蔬菜、瓜類作物育苗。
    三、稻惡苗病發生及防治
    (一)發生規律:稻惡苗病俗名“徒長病”、“公禾”等。屬于真菌性病害,在全國稻區都有發生。本病自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苗期最易發病,常見癥狀表現為徒長型。主要由于病菌侵入稻苗后產生赤霉素(920)引起稻苗徒長,抑制葉綠素形成,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枯死。水稻播種后,當土溫達到25-30℃時,就開始表現癥狀,病苗表現為白化(淡黃綠色),徒長(比健苗生長得高而細),葉片狹長,根部發育不良,部份病苗在移栽前死亡,濕度大時在近地面部分有時產生淡紅色或白色霉狀物,病苗移栽后多數不能成活而枯死,病株分蘗很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彎曲,節上生許多倒生須根。病菌主要在種子內外和稻草上越冬,帶菌種子是此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帶菌種子未經消毒即播種發病率往往較高。不同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十分明顯。
    (二)防治方法:做好種子消毒是防治惡苗病的關鍵措施。

    1、種子處理。配方有:20%三環唑750倍液或40%稻瘟靈1000倍液或30%稻瘟靈750倍液或10%強氯精500倍液。
    2、苗床發現病株后應立即拔除,以免病菌傳播危害。
    3、秧田期發病普遍的,建議搶時重新補種其它抗病品種。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7.603 second(s), 1011 queries, Memory 3.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