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小麥赤霉病流行的氣象條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7-08
    核心提示:赤霉病是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氣候濕潤的地區最容易發生。小麥感染了這種病,不但是青梗、紅穗頭、產量對成收,而且人畜吃了容易中毒。
          赤霉病是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氣候濕潤的地區最容易發生。小麥感染了這種病,不但是青梗、紅穗頭、產量對成收,而且人畜吃了容易中毒。

     

    赤霉病是高溫多濕性病害。這種病能不能流行為害,主要看氣象條件。病菌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4-28℃,最低8℃,最高32℃。在相對濕度80-100%時發育最好。分生孢子在濕度條件適合時,氣溫25℃時產生速度最快,形成子囊殼和子囊孢子的最適溫度是24-25℃。據試驗赤霉病發病前10天的氣候有三種類型,引起發病的程度也不同。一種是高溫高濕多雨型,平均氣溫在15℃以上,相對濕度85%以上,常引起重病大流行;另一種是高溫高濕少雨型,但陰天霧天多,溫度高濕度大,一般引起中度流行;第三種是低溫高濕多雨型,溫度在14℃以下,由于連陰雨,相對濕度持續在85%以上,也會發生赤霉病,但較輕。

    赤霉病發生的遲早與小麥齊穗的早晚有關,冬春溫暖時,齊穗早,赤霉病發生也早,冬春低溫時,齊穗遲,赤霉病發生也遲。在容易發生赤霉病的地方,11月中旬到3月積溫大于620℃,4月上旬就可發病,積溫在55-60℃時、4月中旬開始發病,積溫少于530℃時,推遲到4月下旬開始發病。

    防治赤霉病可根據晴雨掌握好時機,如果抽穗期氣溫已升到15-20℃,并預報將有2-3天陰雨、這時就可第一次施藥防治。如果遇連陰雨,在下雨間隙還應噴施第二次第三次藥、間隔時間5-7天、陰雨天用藥濃度適當提高。噴藥后如遇大雨,要抓緊晴天,搶時機乘雨停的間隙及時補噴。如果抽穗開花期天氣穩定,晴朗、空氣干燥,也可不噴藥。

    冬季氣溫不低于-20℃時,病菌孢子能在小麥前茬殘體上產生子囊過冬,為了消滅菌源,在春季氣溫上升到10℃以前,要深耕深翻、消除玉米樁,麥茬等,這樣可減少赤霉病流行的機會。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70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