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病蟲手冊——玉米灰斑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7-05
    核心提示: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稱尾孢菌葉斑病,是我國北方玉米產區近年來新發生的一種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地塊葉片大部變黃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脫干癟,百粒重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稱尾孢菌葉斑病,是我國北方玉米產區近年來新發生的一種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地塊葉片大部變黃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脫干癟,百粒重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癥狀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成株期的葉片、葉鞘及苞葉上。發病初期為水漬狀淡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展為淺褐色條紋或不規則的灰色至褐色長條斑,這些條斑與葉脈平行延伸,病斑中間灰色,邊緣有褐色線。病斑大小為0.5-3毫米×0.5-30毫米,到中后期多數病斑結合后葉片變黃枯死。病班后期在葉片兩面(尤其在背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稈等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始浸染源。該病較適宜在溫暖濕潤和霧日較多的地區發生。而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該病大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華北及遼寧省,該病于7月上中旬開始發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玉米收區后,及時清除玉米秸稈等病殘體,減少田間初浸染來源。

    (2)推廣種植抗病品種,目前我國多應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黃早4、掖107、E28、丹340、478、5003等以及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雜交種如掖單2號、掖單11號、沈單7號、丹玉16、鐵單10等都比較感病,而新育成的鄭單14、丹408、丹3034、沈試29和沈試30則較抗病,由沈137和丹黃19等抗病親本配出的組合也較抗病。

    (3)合理澆水施肥,促使健狀生長,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4)在玉米開花授粉后或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藥。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病蟲 手冊 玉米 灰斑病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