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蔬菜 » 正文

    銀耳代料栽培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5-05-14

        銀耳不但可用段木栽培,而且還可利用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等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適當添加一些麥皮、米糠、石膏等為輔助原料,進行室內瓶栽和袋栽。這種室內代料栽培,可以充分利用樹枝,短木或邊角木料經切碎磨粉后為原料,節省大量木材。甘蔗渣,棉籽殼等農副產品,原料來源充足,用來栽培銀耳,既有利于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又有利于迅速擴大銀耳栽培的范圍,不受有無林區條件的限制。而且室內栽培,溫、濕度等環境條件較易控制,銀耳的生產周期短,病蟲害少,產量高。因此室內代料栽培是銀耳生產上的一項重大革新。

        (一)培養料的配制

        常用的培養料配方有下列幾種:

        1.木屑培養料 凡適合銀耳段木栽培的樹種,其木屑都可用來作為瓶栽或袋栽的原料。其中又以木油桐、山烏柏、懸鈴木、赤楊、楓楊、楓香、青剛櫟、米櫧等為最理想、其配比如下:


     

    干木屑

    78%

     

    石膏粉

    1%

     

     

    米糠或麥皮

    18%

     

    硫酸鎂

    0.5%

     

    黃豆粉

    1.5%

     

    蔗 糖

    1%

     

    PH值5.2~5.8(以下各配方同)

     

     

     

     

    水 適量(瓶栽的每百公斤干料加水135~145公斤;袋栽的加100~120公斤)

        2.木屑蔗法培養料

     

    干木屑

    50%

     

    石膏粉

    1.3%

     

     

    甘蔗渣

    22%

     

    硫酸鎂

    0.4%

     

     

    米糠或麥皮

    25%

     

    黃豆粉

    1.3%

     

     

    水適量 每百公斤;干料(瓶栽加水110~145公斤,袋栽的加水100~120公 斤)

        3.棉稈及棉籽殼培養料

     

    棉稈及棉籽殼(粉碎)

    73%

     

    石膏粉

    1.4%

     

     

    米糠或麥皮

    22%

     

    硫酸鎂

    0.4%

     

     

    黃豆粉

    2.2%

     

    蔗糖

    1%

     

     

    水適量(每百公斤干料,瓶栽的加水102~145公斤,袋栽加水100~120公斤)

        培養料配制好后即裝瓶、裝袋,瓶栽的容器為水果罐頭瓶或廣口藥瓶,料要裝滿壓實,在瓶口中間打一個深2厘米,寬l.2厘米的接種孔,瓶口包上塑料薄膜和牛皮紙。袋栽的用自制的聚丙烯塑料袋,長40厘米,直徑12~13厘米。裝料后扎緊袋口,用打孔器均勻地打上四個接種穴,穴深1.2~1.5厘米,直徑1.5厘米,每穴均用膠布封口,然后置于高壓鍋中,以120℃滅菌灶1~1.5小時,常壓滅菌灶保持100℃連續滅菌6小時。

        (二)接種培養

        滅菌后,待培養料的溫度降到30℃以下時,就可移入無菌室或接菌箱中,按無菌操作規程,把原種瓶中的銀耳原基小心刮去,再把原基下方的銀耳菌絲和羽毛狀菌絲充分攪拌均勻,然后接入裝有培養料的瓶中或塑料袋的接種穴內。

        接種結束后,應及時將栽培瓶或塑料袋搬入栽培室,整齊地排放于木架上,每架5~6層,每層間隔約35厘米。把室內溫度調節在25~28℃,讓羽毛狀菌絲迅速長入培養料,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以下。3~5天后把溫度降至2 ~25℃,讓銀耳菌絲長入培養料。每隔3天上下層的瓶或袋要進行一次調換,避免染層之間的溫度差造成菌絲生長的差別。開頭一星期內,瓶或袋可以互相靠緊,重疊,提高溫度,以利發菌。一星期后隨著菌絲生長逐漸加快,代謝旺盛,應及時排開,瓶或袋之間保持2厘米的距離,以利通氣和散熱。

        接種后10~12天為菌絲生長階段,采用密閉培養,管理上要保持室內干燥,溫度恒定和空氣新鮮。溫度過高時要早晚或夜間開門窗通風降溫,溫度低于20℃時,則要用炭爐或電爐加溫。用炭爐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讓木炭先在室外燒旺,蓋上一層草木灰后再搬入室內。接種后,經10天左右的適溫培養,菌絲蔓延生長并深入培養料約3~4厘米,瓶口和塑料袋穴口已被菌絲密封,對外界抵抗力強,雜菌不易侵入,為滿足菌絲旺盛生長對氧氣的需要,瓶栽的應揭去覆蓋瓶口的薄膜,套上高出瓶口3~4厘米的牛皮紙袋;袋栽的要將接 種穴內的封口膠布掀開3毫米左右的小孔,讓新鮮空氣進入袋內,促進菌絲良好生長。再經5~10天培養,瓶面或塑料袋接種穴,出現紅、黃色水珠,并開始形成原基。

        (三)出耳后的管理

        套紙后經7~12天的培養,子實體陸續出現,由于幼耳對于濕度變化的適應較差,不能把紙袋去掉,還要繼續套高出瓶口5厘米左右的紙袋,讓幼耳在靜風、多氧、造溫和有散射光的條件下生長。當子實體長至瓶口大,直徑約4~5厘米時,可去掉牛皮紙袋,讓子實體裸露于空氣中接觸大量的氧氣。袋栽的,當幼耳出現后,應把封口膠布全部揭去,并用剪刀把接種穴周圍的塑料薄膜剪去寬5毫米左右一圈,以促進子實體發育。幼耳出現之后,要把大、中、小分開進行管理,架板上鋪上薄膜,噴上清水,室內溫度掌握在20~23℃之間。空氣相對濕度,隨著原基的形成和子實體的長大逐步提高,保持80%~95%的范圍。如濕度不夠可向空間及木架噴水,地面潑水和室內掛濕紗布,提高空氣濕度。同時要加強通風,供給充足氧氣。

        代料栽培銀耳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抓好培養基的滅菌,栽培房和栽培架的清潔和消毒,發現雜菌感染及時處理或隔離,以防蔓延。出現害蟲,采用毒餌誘殺或用1%的敵改畏、樂果等噴灑地面、墻腳和栽培架驅殺。同時    注意通風換氣,調節好干濕度,控制雜菌害蟲的發生,促進銀耳的正常生長。

        (四)采收

        代料栽培銀耳從接種至采收,約需35~40天,條件適宜管理得當,可采收2~3批或3~4批,整個生長周期約為60天左右。

         采收時,用不銹鋼刀或竹刀水平切割,留下耳基,讓其再生。袋栽的要注意避免割破出耳口的塑料薄膜,以防雜菌侵入或影響耳基再生。

        采下的銀耳,漂洗、曬干和保藏與段木栽培的相同。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3.894 second(s), 651 queries, Memory 3.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