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蔬菜 » 正文

    大棚蔬菜助農增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7-10
      “這幾天早上我都拉幾筐西紅柿坐到日喀則市區去賣,用不了3個小時就能賣完,一天有500多元的收入。”談起自己種植的大棚蔬菜,西藏日喀則地區白朗縣巴扎鄉沖堆村農民邊多激動地說。 

        兩年前邊多還是巴扎鄉特困戶之一,一家6口人僅靠7畝地維持生活。2001年底,白朗縣農牧局在巴扎鄉建立了一個農牧結合示范點,幫助邊多建立了一座占地0.2畝的蔬菜大棚。起初,邊多心存疑慮,在縣農牧局干部的勸導下,他認真學起了蔬菜栽培管護技術,并在自己的大棚里種植了西紅柿,當年西紅柿就賣了6500多元,這可是他上年現金收入的7倍還多。 

        “原來只知道種青稞能養活家人,沒想到種植蔬菜還有這么多的收入。”邊多說。于是,他又建了兩座大棚,去年蔬菜收入4萬多元。 

        記者在邊多家的院子里看到去年買的農用三輪車,家里換了25英寸   

         彩電,裝了程控電話。邊多說:“從種青稞到種西紅柿,再從種西瓜到種黃瓜,市場需要什么,我就種什么,這就是我為什么能從一個貧困戶成為萬元戶的秘訣。”   

        在邊多的帶領下,如今的巴扎鄉沖堆村的46戶農民,家家戶戶種植大棚蔬菜,年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沖堆村從過去的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村”。   

        記者了解到,在白朗縣的嘎東鎮、洛江鎮和強堆鄉等鄉鎮,像沖堆村這樣靠大棚蔬菜發家致富的村子還有許多。白朗縣副縣長旦真介紹,為了切實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白朗縣政府加大了蔬菜大棚建設,去年全縣利用援藏和地方配套資金,投資500萬元建設了白朗縣蔬菜生產基地,從山東請來技術人員,種植了西紅柿、七色椒和美國西芹等28個不同品種的蔬菜,日產蔬菜1000多公斤,產品銷往日喀則市和江孜縣等地。記者在基地看到幾位當地農民正在大棚里打掐茄子花蕾,原來他們在這里是在邊打工邊學習技術,回去后再侍弄自家的大棚蔬菜。   

        在白朗縣城郊正在建設的500座蔬菜大棚旁,旦真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蔬菜大棚已發展到1500座,今年上半年,農民蔬菜生產收入共達625萬元,同時,全縣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1.495 second(s), 291 queries, Memory 1.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