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蔬菜 » 正文

    天鷹椒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2-28
    核心提示:天鷹椒是一種高品味的蔬菜品種。它不僅是人們膳食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佳品,而且也是食品工業色素添加劑和美容制品的天然原料,生產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為實現天鷹椒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2000~2001年推廣面積達3.12萬hm2,產量3407.25kg/hm2,比對照增產679.35kg/hm2,新增

        天鷹椒是一種高品味的蔬菜品種。它不僅是人們膳食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佳品,而且也是食品工業色素添加劑和美容制品的天然原料,生產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為實現天鷹椒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2000~2001年推廣面積達3.12萬hm2,產量3407.25kg/hm2,比對照增產679.35kg/hm2,新增總產值15910.76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苗期管理
        
        (1)育苗
        
        天鷹椒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0℃在生產上推廣了小拱棚或陽畦育苗,膜外加草苫等保溫覆蓋物,提高對光熱水等資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生產效率。
        
        (2)培育壯苗
        
        定植苗太大太小,均達不到理想的產量。只有生長健壯,根系再生能力強的苗子,移植后才能正常生長,達到理想的產量結果。產量的高峰點在株高15~18cm,葉片數10~12,苗重3~5g,故我們確定苗齡55~60天,生理苗齡10片以上為壯苗。
        
        (3)適期移植
        
        氣溫接近辣椒生長適宜溫度20~30℃時,適當密植與平衡施肥。
        
        適當密植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光熱資源,實現優質高產的關鍵。在本地一般土壤肥力條件下,密度13.5萬~11. 5萬株/hm2產量最高。
        
        辣椒為喜鉀作物,施足底肥,增施鉀肥,能有效地減少辣椒病害,提高產量和品質,為確定底肥的合理用量,底肥以純N 120kg/hm2、P205 135kg/hm2、K20 157.5kg/hm2,N、P、K配比1∶1.1∶1.3為最佳。
        
        3 間作種植
        
        天鷹椒屬喜散射光的作物,適度遮蔭對產量和品質都有促進作用。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我們在項目區大力推廣了天鷹椒、玉米間作技術,間作面積1.9萬hm2,占項目區面積的61.3%。試驗示范表明,天鷹椒與玉米間作,具有以下優點:

        ①有效地減少了日灼病的發病率,提高品質。病株率下降60.2%,病葉率下降31.8%,病椒率下降20.4%,一級品率提高23.25%。

        ②玉米葉片寬大、葉面蒸騰作用強,大雨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天鷹椒澇害。

        ③玉米對棉鈴蟲等成蟲有誘集作用,利于集中捕殺。

        ④增產干椒315kg/hm2,增產10.47%,多收玉米1480.5kg/hm2,兩項合計增收3000 元/ hm2。據試驗,辣椒玉米間作最佳行比為4~6∶ 1。玉米株距50cm,單株栽培,留苗600~800株/hm2,天鷹椒定植后即可播種玉米。
        
        4 適時打頂
        
        天鷹椒株型為有限聚傘型,其自然生長特性是,頂端生長點長出14片葉子后開花結果封頂,隨之下部葉片葉腋抽出側枝,頂花先于各側枝花結果成熟。6月底7月初,當天鷹椒長到 14片葉子時,適時打頂,有以下幾點好處:

        ①破壞了頂端生長優勢,調節了植株體內的營養運轉方向,有利于側枝的滋生和生長,打頂比對照側枝數多0.2個。

        ②生長健壯,整齊,單株多結果6.1個,等內果多8.4個。

        ③通風透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及光合產物的積累,百椒干重比對照增加1.2g。

        ④適時打頂的平均單產為4612.5kg/hm2,對照為 4240.5kg/hm2,打頂比對照增產372.0kg/hm2,經統計分析增產效果顯著。
     
    分享:
    關鍵詞: 天鷹椒 栽培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217 second(s), 159 queries, Memory 1.2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