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養殖池塘“轉水”的應急處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8-08  來源:中國養殖技術網
    核心提示:在養殖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池魚在前一天還吃得好好的,只是漁池有一股腥臭味,第二天早上發現池魚全部浮起來了,到中午還不下去,開動增氧機也沒出現好轉現象,甚至幾天幾夜都不下去,這時就要考慮池塘轉水了。近年來,由于這種水質的突然惡化,導致泛塘的現象屢有發生

      在養殖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池魚在前一天還吃得好好的,只是漁池有一股腥臭味,第二天早上發現池魚全部浮起來了,到中午還不下去,開動增氧機也沒出現好轉現象,甚至幾天幾夜都不下去,這時就要考慮池塘“轉水”了。近年來,由于這種水質的突然惡化,導致泛塘的現象屢有發生,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1.什么是轉水

      所謂“轉水”,就是指池塘的水體產氧能力、水體自凈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水體中溶氧的含量極低,有害氣體和物質大量積聚,進而引起池魚長時間浮頭的現象。養殖生產的表現:天氣正常或突變,水由油綠色變成茶褐色,有時帶有腥臭味,存塘魚并不多,但出現幾日幾夜浮頭不下沉的現象。

      2.轉水的過程與原因

      1)轉水的過程:轉水使池水由原來的濃綠、藍綠、茶褐色急劇變為乳白色或暗黑色,以后逐漸變得澄清透明。這種水體中浮游植物殘存極少,光合作用較弱,而且在原來有機質已很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大量浮游植物的死骸,所以,有機質的氧化分解過程很強烈。有機質因缺氧分解的有毒產物(如分子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濃度會急劇升高。如果是藍藻造成的還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毒物(羥氨、硫化氫等)。

      2)轉水的原因:一是漁塘中的浮游生物比例失調,水體中浮游動物過多,如輪蟲、枝角類等,大量吞食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低于浮游動物對它的吞食速度,致使漁塘中浮游動物過量繁殖,而浮游植物被吞食至盡,于是出現了水體產氧能力極低,氨氮、亞硝酸過高等,即“轉水”。

      二是天氣突然變化、施用藥物等后,導致水體中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引起水體溶氧急劇下降,氨氮、亞硝酸鹽過高。

      兩者可通過鏡檢加以區分,前者可發現水體中有大量的輪蟲、枝角類,后者則無。

      3.轉水的前兆

      轉水發生前大都有征兆,通常轉水的征兆有:

      ①水體過肥,多為濃綠、藍綠、茶褐色;

      ②水體發黑或呈紅色;

      ③開動增氧機時,水體有腥臭味,并會泛出大量泡沫;

      ④池魚吃食緩慢,食量減少。

      4.轉水與三毛金藻中毒的區別

      三毛金藻中毒時,池魚同樣會浮上來,有時幾天幾夜不下去,布滿漁池的四角及淺水池邊,但與轉水時引起的浮頭不同的是:①三毛金藻中毒不呈現浮頭現象,而是在水面下靜止不動;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較高,透明度較大,鏡檢水中有大量的三毛金藻;③中毒魚的鰭基部及鰓蓋、眼眶周圍充血。

      5.轉水的應急處理

      1)處理轉水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換水,應一邊加注新水,一邊抽出底水;

      2)對水源有限的池塘,可使用化學藥物和物理辦法調節水質。

      第一步:開增氧機。

      第二步:降低有害物質。

      ①由浮游動物過多引起的“轉水”,且有機物過多時:可用2.5ppm“水清”等凈水劑潑灑,把所有的懸浮物凝聚沉淀后,再用“氯寶拋灑劑”拋灑或“輪蟲必殺”等,殺滅水底層浮游動植物。

      ②因藻類的大量死亡引起的“轉水”:可將抗藥型光合細菌和沸石粉混合劑、增氧劑聯合使用。抗藥型光合細菌和沸石粉混合后,可起吸附氨、氮和腐敗有機質等有毒因子的作用,用量分別為2ppm~4ppm、5.6ppm~10ppm,且使用以上混合劑用量與除氮的作用成正比。

      第三步:肥水。

      肥水是轉水處理后必須采取的一個主要措施。水質處理完后,可施“肥水素”或“肥水先鋒”等肥水。因為轉水后水體中總氮含量均偏高,調節水體氮、磷比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同時也降低了水體中氮的濃度,使水體實現生態平衡,達到肥水的目的。

     
    分享:
    關鍵詞: 池塘 轉水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9.629 second(s), 1023 queries, Memory 3.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