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泥鰍苗種培育關鍵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6-20
    核心提示:育苗場選址。育苗場地要求選在避風向陽、光照充足的地方。育苗池面積20-50平方米,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底鋪腐殖土20厘米左右,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網紗遮擋,排水口設在池溝底部。另外亦可采取將網箱放在大塘里的辦法,最好有幾個池用于泥鰍苗種的培育。
    一、育苗場選址。育苗場地要求選在避風向陽、光照充足的地方。育苗池面積20-50平方米,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底鋪腐殖土20厘米左右,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網紗遮擋,排水口設在池溝底部。另外亦可采取將網箱放在大塘里的辦法,最好有幾個池用于泥鰍苗種的培育。

     

    二、育苗前準備

     

    1、餌料準備:為了提高苗種成活率,必須滿足泥鰍苗開口餌料的供應。泥鰍苗在卵黃消失后的1個多月內,主要以水中的輪蟲和水蚤為食。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專池培育輪蟲、水蚤等浮游動物,來保證泥鰍苗所需餌料的供應。

    2、清塘消毒:育苗池使用前半個月,先用生石灰0.2公斤/平方米帶水清塘消毒,池底鋪10-12厘米的腐熟糞肥作基肥,再注入新水30厘米,待水色變綠色,透明度保持在15厘米左右,可放入泥鰍苗進行培育。一般放養密度為1000尾/平方米,應沿池邊投喂輪蟲、水蚤等浮游動物。

    三、鰍苗培育

     

    1、剛孵出的泥鰍,身體透明,不能自由活動,只能用頭部的吸附器附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腹部的卵黃為營養。經過3天左右,卵黃被吸收完,苗體才能游動并開始攝食,此時應將其轉移到鰍苗池飼養。培育泥鰍苗種,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為泥鰍苗種提供更適口的開口餌料,土池水質比水泥池更加穩定。

    2、鰍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或豆餅粉糊,1天3-4次。飼養3-5天后改喂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經過10天左右的培育,鰍苗長到1厘米左右時,已經能攝食水中的昆蟲幼蟲、枝角類及有機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動物內臟、血粉和豆餅等。每天上下午各投1次,開始時每日投喂量占體重的2-5%,以后隨著生長,日投喂量可增加到占體重的8-10%。

    3、泥鰍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溫低時,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銨2克;水溫較高時,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1次,連續施2-3次,以后則根據水質肥度調節施肥濃度與間隔時間。在施化肥的同時結合施有機肥,效果更好。

    四、鰍種培育。鰍苗經過1個月時間的培育,長到3厘米以上時,就要分池進行鰍種飼養。

     

    1、池塘培育:面積20-5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設施,放養前清塘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鰍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餅類、蠶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數與鰍苗培育后期管理相同。每平方米放養500尾,飼養當年可達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養1000尾,當年也可長到5-6厘米,部分可達8厘米。

    2、稻田培育:選用較小面積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養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養后在傍晚注新水時投飼料,每100平方米投喂7.5-10公斤,施肥、投餌交替進行,每周1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1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時,在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爛稻草,以培養鰍的天然餌料。

    五、苗種培育管理

     

    1、要配備專人管理,每天檢查防逃、吃食情況。

    2、經常保持良好的水質。注意防止缺氧,因為鰍苗在孵化后半個月左右才開始進行腸呼吸。

    3、要勤觀察水質變化,確定施肥數量。

    六、鰍種的運輸

    1、運輸前準備:鰍種在運輸前需先拉網鍛煉1-2次,運輸前1天停止投喂餌料。裝運前先將苗種集中于網箱內暫養2-3小時,令其排出糞便,減少體表分泌的粘液,以利于提高運輸成活率。

    2、裝運泥鰍的規格與密度:運輸時盛水量為容器的1/3-1/2。每升水的放種量要按鰍體的規格大小而定。一般體長1.2-1.4厘米鰍種的運輸密度為3000-3500尾/升;體長1.5-2厘米鰍種的運輸密度為500-700尾/升;體長2.5-3厘米鰍種的密度為300-350尾/升;體長3.5-4厘米鰍種的密度為150-200尾/升;體長5-6厘米鰍種的密度為120-150尾/升。

    3、運輸管理:運輸中需注意容器內水體溶解氧情況,如鰍魚種浮頭則應及時換水。每次的換水量為總水體的1/3左右,換水的溫差不要超過3℃。如途中換水有困難,可用擊水物件在水面上下推動,或在容器內裝一個充氣頭進行不間斷增氧。運輸路程較長時,應在運輸途中及時撈出死苗,并用塑料管采取虹吸法排盡水體中的鰍魚糞便和剩餌。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696 second(s), 302 queries, Memory 1.6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