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魚苗氣泡病的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12
    核心提示:在魚苗放養時期,氣泡病是使放養魚苗大批死亡的元兇之一。氣泡病用肉眼就能診斷:魚的體表(包括鰭條)或腸道內聚集了許多小氣泡,從而使魚體失去平衡。該病對魚苗的危害最大,常可導致魚苗的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對魚種和成魚的威脅則較小。

    在魚苗放養時期,氣泡病是使放養魚苗大批死亡的元兇之一。氣泡病用肉眼就能診斷:魚的體表(包括鰭條)或腸道內聚集了許多小氣泡,從而使魚體失去平衡。該病對魚苗的危害最大,常可導致魚苗的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對魚種和成魚的威脅則較小。

    發生氣泡病的原因是池水中的溶解氧、甲烷、硫化氫、氨或氮氣等氣體過于飽和。這些氣體會經過鰓、皮膚滲入魚體血管,使血液中的氣體過于飽和,太多的氣體游離出來形成氣泡,堵塞血液流動,使魚苗大量死亡;或者因魚苗缺乏經驗誤將小氣泡當作食物吞下,結果在腸內聚集成一個個明亮的大氣泡,導致腸阻而死亡;或者在魚苗的鰭條、鰓和皮膚上附著眾多大大小小的氣泡,使魚體失去正常游動攝食能力而死亡。

    如果魚苗培育池的水體太淺、陽光照射強烈,易使溶解氧和底泥分解的氣體過于飽和;水體太肥、藻類光合作用很強也會使溶解氧過于飽和;池底腐殖質太多、水溫過高時,易產生很多的氨、硫化氫等氣體,這些都會使魚苗患氣泡病。水泥池的池壁上極易附著小氣泡,因此在水泥池放養水花魚苗時只要遇到日光照射,十有八九會得氣泡病。在運魚途中,人工送氣太多,也會引發氣泡病。某些地下水含氮氣達到過于飽和,如不經曝氣直接進入魚苗池,往往會發生氣泡病。魚受到強刺激或劇烈運動易患氣泡病。

    防治氣泡病的方法很多,最簡單有效的措施是:

    1.苗種池施用的有機基肥必須是充分腐熟的,且用量要適當。

    2.水較淺、水又肥的魚池在放苗前應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釋原水體中的氣體濃度。

    3.放苗入池的時間最好安排在傍晚,切忌在上午10:00到下午3:00之間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則應在苗池上空搭棚遮蔭。

    4.注意水源,掌握好適宜的施肥投飼量,控制水質,不使浮游植物繁殖過盛。

    5.潑灑微生物水質改良劑,以調節藻相平衡、水質肥瘦、底質狀況,從而降低發病幾率。

    6.一旦發病,立即潑灑食鹽水,每立方米水體用食鹽5克,以此調節魚體內外的滲透壓,使體內氣體“滲”到體外水中去。待病情減輕后,再大量換注水。魚種或成魚患氣泡病,可將其轉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暫養,它們會很快好轉。

    7.若條件許可,向魚苗池大量注入較低溫度的水,使水溫下降2℃左右。因為水溫低時,水中溶解氣體的飽和量相對較高,所以當水溫降低時,水中原有的溶解氣體就變得不飽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緩解。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魚苗 氣泡病 防治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