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秋季精養魚池的水質調節措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0-17
    核心提示:秋季常有暴雨,特別是“秋老虎”發威,這些災害性天氣極易使池塘水質變化,不利魚類生長。而秋季又是精養魚池魚類生長的黃金季節,攝食旺盛、生長快,因此必須及時做好水質管理。
         秋季常有暴雨,特別是“秋老虎”發威,這些災害性天氣極易使池塘水質變化,不利魚類生長。而秋季又是精養魚池魚類生長的黃金季節,攝食旺盛、生長快,因此必須及時做好水質管理。

    定期攪動池體 目的是翻松底泥和混合上下水層,從而促進魚池底部有機質的分解,釋放出底泥吸附的營養,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1~2周攪動1次。方法是:人工池中用長柄耙子或直接用腳攪動,或人在岸上像拉網一樣拖鐵索攪動,攪動池底應在晴天和有風的日子進行。

    定期加注新水 這是調節水質的主要措施。加注新水可帶進氧氣和鐵、錳、硅等營養鹽類,還可沖淡池水中有機質及動物代謝的有毒物質,從而恢復池水中所含成分的平衡,減弱或消除老水對魚類生長的不良影響。在夏秋季節魚類生長的旺季,一般魚池每7~10天就要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深。若池水惡化或浮游生物組成失衡時,應先放出原池中水的1/3~1/2后,再加注新水。在注水時,要改白天注水為夜晚注水,夜晚尤其是凌晨1~2點或3~4點注水,可明顯增加魚池的溶氧量,改善水質。

    適當追施化肥 夏秋季節適當地追施化肥,可使浮游生物保持適當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狀態,供魚食用。同時魚池中的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體的營養鹽類,并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從而改良水質。一般每畝魚池每次施用尿素1.5~2.5公斤,磷肥(一般用過磷酸鈣)2.5~5公斤,每7~10天澆一次。夏季施肥以化肥為主,少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分解時會消耗水中的氧氣,造成池水中溶氧不足,使池魚浮頭泛塘。

    開增氧機增氧 在夏秋季黎明前和雷雨前魚類浮頭時,開增氧機增氧,可以促進池水對流,增加溶氧和發散水中有毒氣體,有效地防止魚類泛池。開增氧機時要注意“三開”:即晴天時中午開機,陰天時次日清晨開機,陰雨連綿或水肥魚多時半夜前后即開機;“兩不開”:即傍晚不要開機,陰雨天白天不要開機。

    水生植物改良 把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移植到魚池,既可改良水質,又可為魚類提供棲息場所,還可為草食性魚類提供優質青飼料。移植方法是:用竹竿或木桿拉截一塊水面,面積約占總水面的三分之一,然后將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移入其中,如每畝水面移植浮萍15~20公斤等。

    藥物適當調節 適合改良水質的藥物主要有:一是生石灰。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公斤,制漿后全池潑灑,一般每10天潑灑1次。二是光合細菌。光合細菌具有凈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的優點。還可作為濾食性魚類的餌料,特別適合于高產魚池和城郊富營養化養殖水面的水質優良,使用濃度首次為5PPM,以后為3PPM,每20天全池潑灑1次。此外,魚池中浮游動物過多,可用敵百蟲殺滅,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3~0.5克;藍藻過多,可用硫酸銅抑制,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毫克。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1.228 second(s), 136 queries, Memory 1.2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