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三種海水魚細菌性疾病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9-10
    核心提示:病魚眼球突出、白濁,一般單側眼癥狀明顯,嚴重者眼周圍充血發紅。解剖病魚,肝、脾點狀出血。
    鏈球菌病

    病原:鏈球菌。

    癥狀:病魚眼球突出、白濁,一般單側眼癥狀明顯,嚴重者眼周圍充血發紅。解剖病魚,肝、脾點狀出血。

    流行:水泥池養真鯛、花尾胡椒鯛、魚易感染此病。全年可見。

    防治:投喂抗生素藥餌,每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80毫克~100毫克,連續5天~7天。

    弧菌病

    病原: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等。

    癥狀:感染初期,體色呈斑塊狀退色,食欲不振,緩慢浮游于水面;感染后期,表皮出血性潰瘍,鱗片脫落,吻端、鰭膜可爛至見骨。

    流行:各種養殖魚類都有發現,主要發生于水溫16℃~25℃的春、秋兩季。體質較弱魚或體表損傷魚容易感染,菊黃東方鲀、大黃魚、鯛科魚類易感染此病。

    防治:投喂磺胺類藥餌,每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30毫克~50毫克,連續5天~7天。投喂抗生素藥餌,如土霉素(休藥期≥30天),每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50毫克~80毫克,連續3天~5天。

    細菌性腸炎

    病原:腸型點狀單胞菌。

    癥狀:病魚肛門紅腫,腹部膨脹,擠壓腹部,肛門口有黃色液體流出。嚴重者,胃囊特別膨大,突出于體外。病魚常腹部朝上,浮游于水體表面,不攝食。

    流行:夏季水溫較高時易流行,主要與餌料質量下降有關。高溫季節,魚體攝食變質餌料,常易暴發腸炎。

    防治:以防為主,嚴格控制餌料質量,不投喂變質餌料;投喂抗生素藥餌,每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10毫克~30毫克,連續5天~7天,隔周再投喂1次,下藥時投料減半;病情較重不能攝食者應及時撈出隔離。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144 second(s), 40 queries, Memory 0.9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