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鮑籠混養海膽清除敵害生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20
    核心提示:寄生性的敵害生物。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才女蟲可寄生于鮑殼的內部,時間長了則會造成殼層疏松或者穿孔,影響鮑的正常生長發育,最終可導致死亡。
           寄生性的敵害生物。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才女蟲可寄生于鮑殼的內部,時間長了則會造成殼層疏松或者穿孔,影響鮑的正常生長發育,最終可導致死亡。還有一些褶牡蠣、藤壺、柄海鞘、貽貝、筒螅等生物可附著在鮑的貝殼上或附著在養殖籠上,嚴重時可導致鮑的死亡。對此危害,目前還沒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養鮑籠中混養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膽。每層養鮑150個可混養海膽5個~20個,有害附著生物可減少50%以上。

    捕食性敵害生物。鮑的捕食性敵害生物種類較多,例如:石鯛、馬面鲀、龍蝦、日本蟲尋、海星、章魚、魷魚、紅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殘食鮑苗或成品鮑,尤其對小規格鮑苗危害更大。

    競爭性敵害生物。一些藻食性貝類例如:蠑螺、正形海膽等其所攝食的餌料種類、生活空間與鮑十分相近,導致彼此之間相互爭奪餌料資源和生態空間,這些生物也同樣成為鮑種群發展的限制因子。

    疾病防治

    氣泡病。此病對鮑人工育苗生產危害較嚴重,稚鮑易得此病,發病季節為春季到秋末,尤其是夏季高溫季節發病率較高。

    癥狀:病鮑消化道內可發現有許多小氣泡,使其消化道及內臟部腫脹,足部收縮無力,吸附力下降,攝食量明顯降低。此病多發生于稚鮑剝離后15天~60天左右,高溫季節一旦發病會出現傳播快、波及面廣、死亡量大的不良后果。

    治療:由于病因不明,因而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高溫期少喂或停喂人工配合飼料,加大給水量將有利于減少該病的發生。

    裂殼病。此病多發生于鮑苗的室內越冬期或室內中間育成期。癥狀:病鮑足部變瘦、變黃、失去韌性,足表面有大量粘液,貝殼變薄,殼外緣稍向外翻卷,殼孔連通,活力減弱,攝食量下降,然后逐漸死亡。

    病因:病原體為球狀病毒。傳播途徑為水平傳播,最大可能是由徑口進入體內。

    治療:目前只能采取以預防為主的措施防止發病與感染傳播。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97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