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異育銀鯽癤瘡病的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1
    核心提示:異育銀鯽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淡水養殖中主養或混養的經濟魚類,因其長速快、含肉率高、抗病性較強,而被廣泛推廣養殖。隨著放養密度的加大,養殖方式改變,異育銀鯽的一些病害越發嚴重。
           異育銀鯽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淡水養殖中主養或混養的經濟魚類,因其長速快、含肉率高、抗病性較強,而被廣泛推廣養殖。隨著放養密度的加大,養殖方式改變,異育銀鯽的一些病害越發嚴重。特別是近幾年在各養殖水體中暴發的癤瘡病,來勢兇、傳播快、死亡率高,給廣大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病因

    該病病原為癤瘡型點狀氣單胞桿菌,屬弧菌科,常年在水中存在,為條件致病菌。一般水質污濁,密度過大,水質較肥,透明度低,魚體受傷則容易發生。

    流行

    異育銀鯽癤瘡病一年四季都有,尤以春秋二季易暴發流行。病菌適宜水溫20℃~25℃,主要危害春放魚種及成魚,養殖水體無帶病魚和發病史的較少發生。病魚感染后,易并發豎鱗病和水霉病,感染后死亡率極高,達60%~80%。

    癥狀

    患病鯽魚背部及體兩側等處隆起,隆起處鱗片較完好,皮膚充血,紅腫發炎,用手觸摸有柔軟浮腫感覺,用刀切開患處,肌纖維溶解。肌肉呈腐乳狀,有時鱗片豎起,鰭基充血,尾部彎曲,患處著生水霉,解剖可見腸道充血,內腹肌肉紅腫,鏡檢病灶壓片無粘孢子蟲等蟲寄生。

    治療

    外用藥:全池潑灑0.3克/立方米~0.5克/立方米二氧化氯或0.3克/立方米~0.5克/立方米二溴海因,或0.2克/立方米~0.4克/立方米強氯精(含三氯異氰尿酸40%~50%)連續3天~5天;若病情嚴重,第一天劑量加倍。消毒殺菌藥使用一個療程后,隔2天,全池潑灑15克/畝~20千克/畝的生石灰或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濾渣)。水質較肥時,畝用15毫升~20毫升濃縮戊二醛全池潑灑,連用3天~5天,隔一周再用0.3克/立方米~0.5克/立方米的強氯精全池潑灑,連用3天~5天。

    內服藥:每100千克魚用復合維生素1克~2克+諾氟沙星2克~5克,混合拌5千克~10千克飼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3天~5天。每100千克魚用三黃粉5克~10克+磺胺嘧啶10克~15克,混合拌5千克~10千克飼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3天~5天。每100千克魚用大蒜素20克~30克+磺胺二甲基異嗯唑5克~10克,混合拌5千克~10千克飼料,每天2次,連用3天~5天。

    預防

    清塘消毒:帶水消毒,畝水深20厘米~50厘米,用150千克~200千克的生石灰帶水清塘,殺死各種野雜魚類;干法消毒,畝用100千克~150千克生石灰干池潑灑,特別是發生過癤瘡病的池塘,除做好消毒外,還必須暴曬風凍10天~15天。

    魚種放養:投放的魚種或成魚盡可能減少集約運輸時間和機械損傷,杜絕帶病、帶傷的魚種或成魚下塘。對投放的魚種或成魚必須消毒下池,一般用20克/立方米高錳酸鉀浸泡20分鐘,或3%~5%食鹽浸泡15分鐘~20分鐘后投放,試溫度而定。畝放冬片魚種1000尾~1500尾或暫養成魚1000千克~1250千克。

    調控水質:養殖水體要保證水質清新,透明度在25厘米~30厘米,并保證每15天~20天畝用15千克~20千克生石灰潑灑1次,或投放其它消毒藥1次。

    日常管理:發現患病鯽魚及時撈出,并經水產技術專家診斷確定后,及時采取措施對癥下藥,并將死魚撈出深埋或進行無害化處理。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異育 銀鯽 癤瘡病 防治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23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