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水產養殖 » 正文

    淡水魚三大疾病如何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3-21
    核心提示:水霉病俗稱白毛病、膚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異常,當看到病癥時,菌絲體已侵入魚體傷口,向外生長,或因寄生蟲、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霉菌的動孢子便從魚體傷口侵入,
    一、水霉病
      水霉病俗稱白毛病、膚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異常,當看到病癥時,菌絲體已侵入魚體傷口,向外生長,或因寄生蟲、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霉菌的動孢子便從魚體傷口侵入,吸取皮膚里的養料,在受傷病灶處迅速繁殖、蔓延、擴展、長成棉毛狀的菌絲。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結粘附,使皮膚發生潰爛、組織壞死,同時隨著病灶面積的擴大,魚體負擔過重,游動失常、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最終病弱死亡。
      此病一般發生在20℃以下低水溫季節,以早春、晚冬最為流行。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水霉菌對寄生無嚴格的選擇性,各養殖魚類從魚卵到成魚均能被感染。密養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處于饑餓狀的魚最易患水霉病。
      防治方法:魚類入池操作過程中要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入池前用“種苗凈”1/3000藥溶潑灑。避免在水溫15℃以下處理養殖魚類,以免魚體凍傷或擦傷。
      二、豎鱗病
      初步確診,此病為水型點狀極毛桿菌所引起。患豎鱗病的魚體表粗糙、部分鱗片向外張開像松球,鱗的基部水腫,其內部積聚半透明式血樣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用力稍壓鱗片,有水狀液從鱗片基部噴射出來,隨之鱗片脫落。病魚常伴有鰭基皮膚輕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病。隨病情發展、病魚出現呼吸困難、身體失去平衡、游動遲緩、無力,持續2天~3天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草魚、白鰱,金魚也時有發生。此病如不及時治療將對淡水養殖業帶來極大的損失。
      防治方法:在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避免魚體受傷;魚體入池時用1/3000濃度的“種苗凈”浸溶5分鐘;或“百魚凈”2-5毫克/升藥浴30 分鐘。同時,配合“魚健康”1號,以1-5%的量添加于飼料中投喂;或用0.2毫克/升“富氯”或0.1毫克/升“富碘”全池潑灑。同時,配合使用“魚健康”1號以1-5%的量添加于飼料中使用。
      三、痘瘡病
      為病毒所致,發病初期,病魚體表出現許多白色小點,上面覆蓋一層白色塊狀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點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斑點的區域不斷擴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形狀好似痘瘡,因此稱之為"痘瘡病"。痘瘡增長到一定程度會自然脫落,接著又會在原患部再次出現新的痘瘡,最終使魚消瘦而死。
      池塘養殖時,通常在秋冬末至初冬和春季,水溫在10℃~15℃出現此病。由于發病率低且同池其他魚類不受感染,因此未能引起人們對此病的重視。近年來,由于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的蓬勃發展,此病日趨嚴重。
      均勻潑灑,每周使用1次以控制水中病毒的數量;魚開始攝食后,在飼料中添加1-2%的“越冬安”和0.2%的“水產專用Ve”,以提高魚體免疫力。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6.054 second(s), 653 queries, Memory 2.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