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家禽養殖 » 正文

    當前家禽的四大發病特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27
    核心提示:當前家禽尤其是蛋雛雞和肉仔雞均表現出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雙高現象”,而且一旦發病即有難診斷、難治療的特點。
    1出現“雙高現象”,防治疾病的難度加大

    當前家禽尤其是蛋雛雞和肉仔雞均表現出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雙高現象”,而且一旦發病即有難診斷、難治療的特點。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雙高現象”?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3點因素:

    1.1環境污染、野毒入侵導致

    病死雞流入市場,雞糞到處亂堆、亂放等,都會使得養殖環境周圍的病毒長期潛伏。一旦環境適宜,雞場將發生本病。此外,雞群受環境中弱毒的感染,即使進行疫苗接種也不會達到疫苗應有的效果。這也是雞群做了疫苗仍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1.2雛雞母源抗體差、易繼發感染

    種雞未進行合理的疫苗免疫時,雛雞的母源抗體參差不齊,易感染易發病。建議購買正規雞苗廠的雞苗。

    1.3營養供應不足,導致雞群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誘發疾病的發生。

    2免疫抑制病增多

    免疫抑制是一種現象,在一定限度下,抗體是隨著抗原的增加而增加,當抗原超過一定數量時,則會起反作用,因此,免疫抑制病的發生和許多因素有關。

    2.1疾病因素

    家禽在感染球蟲病、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病時,造成雞群免疫力下降。所以,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注重機體免疫力的提升。

    2.2部分特定藥物的影響

    如添加磺胺類藥物等可使雛雞的免疫力降低,從而造成免疫抑制。

    2.3霉菌毒素

    雞舍墊料或飼料質量把關不嚴,會容易造成霉菌中毒,從而產生免疫抑制。霉菌毒素是危害當今養殖業的一個“隱形殺手”,所以,要定期使用祛霉菌藥物,解除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和生長抑制。

    2.4疫苗因素

    有人認為疫苗使用劑量越多對防病效果越好,導致當前的養殖戶無限制的加大疫苗的使用劑量。他們殊不知此種做法:不但會造成增加成本,而且還會造成雞群免疫系統麻痹,產生免疫抑制。因此,必須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疫苗免疫,且不可盲目加量或者是增加疫苗免疫次數,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失。建議有條件的養殖場在防疫前檢測母源抗體,以確定首免日齡。在防疫時,建議使用提高抗體水平的藥物,縮短免疫空白期,促進抗體產生。

    3致生長緩慢疾病多發

    3.1腺胃炎疾病

    腺胃炎病可導致雞只生長緩慢,多發于5-20日齡的肉雞。對于該病的防治,要從抗菌消炎、抗病毒、健胃消食方面入手。

    3.2慢性球蟲病

    慢性球蟲可使腸道黏膜遭到破壞,同時容易繼發其他疾病,導致飼料吸收利用率降低,而使肉雞生長緩慢。

    4肝腎綜合癥疾病多發

    主要與目前各種疾病(如沙門氏菌、弧菌肝炎、包涵體肝炎等)、用藥不合理、霉菌毒素、飼料營養不平衡等都有關系。

    沙門氏菌病感染時剖檢可見肝腫脹,花斑腎;弧菌性肝炎可造成肝、腎機能損傷,而肝腎是實質性器官,發病后即使用藥也不會吸收轉化,所以引起死亡率上升也很正常。

    另外,用藥不合理,長期大劑量用藥或亂用藥會造成機體肝腎機能的損傷;霉菌毒素中毒,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腎腫大;飼料不平衡,氨基酸、蛋白質不平衡;如果營養過多,易造成脂肪肝;營養過少,抵抗力下降,易發病。

    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保肝護腎”工作。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934 second(s), 185 queries, Memory 1.3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