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家畜養殖 » 正文

    夏季預防奶牛三日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7-01
            夏季氣溫增高較快,一些養殖場內開始零星發生奶牛流行熱,導致產奶量下降。為確保奶牛養殖安全和效益,奶牛養殖場(戶)一定要做好奶牛流行熱的防控。

      奶牛流行熱是彈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病傳播很快,流行面廣,發病率高。不同性別、年齡的奶牛均可感染。大部分奶牛發病后3日左右可恢復正常,故又稱“三日熱”,多發生于夏季或氣溫持續較高季節。

      一、病原 該病病原為彈狀病毒,屬水泡病毒屬,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在56℃溫度下10分鐘即可滅活。本病經空氣傳播,同槽、同場奶牛相互傳播較快。

      二、癥狀 奶牛流行熱病毒主要侵害奶牛的呼吸系統和運動系統,臨床癥狀呈多樣性。一般癥狀為體溫升高,可達39.5℃~43℃,心音亢進,精神萎頓,眼結膜充血,流淚、流涎、流涕,個別急性癥狀呼吸困難。食欲差,反芻少,胃腸蠕動減弱或停止,大便干而少。奶產量突然下降,關節疼痛、跛行,前、后軀肌肉顫抖,步態不穩或臥地不起。常并發肺氣腫或癱瘓,可導致流產或死胎。

      三、防治 對體溫過高的奶牛,應及時使用5毫升×10支慶增安注射液肌注;空懷牛用5毫克×10支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肌注。發病較輕時,可在2~3日內恢復。

      對以呼吸道為主要癥狀的奶牛,采用30%安乃近注射液30毫升、普魯卡因青霉素300萬~40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一般經2~3日即愈。嚴重時可增加鏈霉素或卡那霉素4~8克肌注,每天1~2次;虿扇☆i靜脈放血1000~2000毫升,然后,再往靜脈內緩緩注入等量的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在呼吸極度困難時,還可經鼻腔或腹腔及皮下輸入氧氣。

      對以癱瘓為主要癥狀的奶牛,除上述治療措施外,每天可注射1克鹽酸硫胺,或呋喃硫胺注射液肌注0.2~0.3克,并靜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1000毫升,同時補充10%氯化鉀注射液100毫升,一般經1~3天就能取得療效。嚴重時,可采用鹽酸硫胺經百會穴及大胯穴注入,或用電針對百會、腎俞及腎角等穴位刺激或用特定電磁波(TDP)照射。

      藥物對癥治療仍不能站立的病牛,可用醋麩炙方法:麩皮10千克,加食醋10千克拌勻,在鐵鍋內炒熱至60℃,然后分裝兩條麻袋,扎口交替溫熨病牛腰胯部,時間為每次1個小時,每日1次,連用數次,直至病牛能自行站立。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632 second(s), 123 queries, Memory 1.2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