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家畜養殖 » 正文

    仔豬紅痢病的防治方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9-11
    核心提示:仔豬紅痢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又稱魏氏梭菌)引起的1周內仔豬的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出血性下痢、腸壞死,病程短,病死率高,是危害仔豬的重要傳染病。
          仔豬紅痢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又稱魏氏梭菌)引起的1周內仔豬的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出血性下痢、腸壞死,病程短,病死率高,是危害仔豬的重要傳染病。病菌在動物體外以芽孢形式存在,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

    1.流行特點 疾病主要發生在1~3日齡的仔豬,5周齡以上的豬很少感染,同一群中,各窩的發病率不同,最高可達100%,整個豬群的死亡率為5%~59%。豬群一旦發生感染,病原就會長期存在,若不采取預防措施,以后出生的仔豬會重新發病。

    2.臨床癥狀 疾病在同一豬場不同窩之間和同窩仔豬之間病程差異很大,可將病程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仔豬在出生后1天內就發病。初生仔豬突下血痢,后軀沾滿血樣糞便,病豬虛弱,不愿走動,很快變死狀態。少數豬不出現腹瀉癥狀便昏倒和死亡。病豬常在出生后的當天或第二天死亡。
      急性型。病程常維持2天。在整個病程中,仔豬排出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的褐色水樣糞便。仔豬逐漸消瘦、衰弱,一般在第三天死亡。
      亞急性型。病豬呈現持續性的非出血性腹瀉。病初糞便軟而黃,繼而變成液狀,內含灰色壞死組織碎片,似“米粥”樣。病豬漸進性脫水和消瘦,一般在出生后5~7天死亡。
      慢性型。病豬在1周以上時間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糞便為灰黃色,呈黏液狀,肛門周圍附有糞痂,病豬逐漸消瘦,生長停滯,于數周后死亡或因生長受阻而被淘汰。

    3.診斷 該病的特征為:主要發生于1周齡內仔豬,紅色下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變腸段呈暗紅色,腸腔充滿血樣液體,以壞死性炎癥為主,腸黏膜下層與肌層有氣腫。

    4.防治 ①預防。搞好豬舍和周圍環境的衛生和消毒工作非常重要。接生前,母豬奶頭的清洗和消毒,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和傳播。對于有該病發生史的豬場,可以通過母豬的主動免疫來預防將要出生的仔豬發病。具體方法是:在母豬產前1個月和產前2~3周兩次注射C型菌類毒素,每次5~8毫升。也可應用抗豬紅痢血清直接給初生仔豬注射而獲得被動免疫。仔豬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抗血清3毫升,可獲得充分保護。②治療。由于本病的病程太急,發病后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時,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給剛出生的仔豬口服。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仔豬 紅痢病 防治 方法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